在泳池打冰壶,不是不可能——探访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在泳池打冰壶 , 不是不可能——探访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题:在泳池打冰壶 , 不是不可能——探访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新华社采访人员姬烨 汪涌 夏子麟
在泳池打冰壶?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 , 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变成了现实 。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享誉国内外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 如今已可变身冰立方 , 承接冬奥会冰壶比赛 , 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 。
2019年底 , 国家游泳中心初次完成了“奥运标准”冰面的制冰工作 , 并成功举办了冰立方首场高规格冰壶赛事 。 世界冰壶联合会也肯定了“水冰转换”场地结构的稳定性 。 今年5月 , 冰立方又变回水立方 , 完成了冰与水的全过程转换 。
28日 , 在国家游泳中心波澜不惊的泳池旁 , 采访人员聆听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背后的故事 。
在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冬奥成功之后 , 本着“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思路 , 国家游泳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可转换冰场的理念 , 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场地结构 , 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 , 实现水上项目、冰上项目赛事两种功能并存和自由转换的目标 。
然而 , 由水转冰 , 多的绝不仅仅是“两个点” 。 冰壶比赛对于场地稳定性、冰面品质、平整度等要求很高 , 而且游泳比赛和冰壶比赛对于温度、湿度、光照、声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
比如 , 在以往的冬奥会比赛中 , 按照世界冰壶联合会的要求 , 冰壶场馆场地结构的常规做法是浇筑混凝土地板 , 上面铺设冰面 , 以保证场地的稳定性和冰面品质 。
再比如 , 水立方原来是泳池 , 水的温度、池岸的温度和看台的温度是一个体系 。 但是转换到冰面以后 , 温度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 冰面的温度是零下8.5摄氏度左右 , 距离冰面1.5米 , 变成10摄氏度到正负2摄氏度 , 到观众区可能变成18摄氏度 , 这与原来的温度场分布有较大变化 。
这个大胆、创新想法的背后 , 需要各方不懈努力 。 国家游泳中心进行了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关 , 并通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改造 , 在场馆内打造出了符合冬奥会冰壶赛事举办标准的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体育照明系统和控制系统 。
未来 , 除了承接冬奥会冰壶比赛 , 水立方还将在南广场新建群众性地下冰场 , 为普通民众提供冰上运动服务 。 变身后的冰立方 , 将融汇水上、冰上各类业态 , 实现“冰水双轮驱动” , 进一步丰富场馆业态 。
可持续发展需要科研创新的支撑 。 国家游泳中心建立起覆盖全建筑空间的“群智能控制系统” , 这一“更强大脑”能够并行处理至少30个场馆管理任务 , 让场馆瞬间完成多种模式切换 , 为冬奥赛后场馆的冰上及水上赛事、演出、展览、参观等各类活动提供功能、环境保障 。
【在泳池打冰壶,不是不可能——探访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确保冰面品质 , 科研团队充分研究 , 微观到冰的分子结构 , 宏观到冰场与人、环境的相互作用 , 摸透冰的脾气秉性 。 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群智能控制系统 , 实现冰面与室内环境的实时感知与精确控制 , 达到让冰面“乖巧听话”的效果 。 这样的研究成果 , 将打破国外对高端冰场制冰行业的技术垄断 , 实现人与机器协同工作的中国式制冰运维模板 。
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 , 通过冬奥会 , 场馆影响力提升 , 场馆设施得到完善 , 能耗也有所降低 , 新的业态会带来新的收入 。 而没有新的场馆 , 投资大大减少 , “水冰转换”用相对小的代价来实现 , 这些都可以用指标来衡量 。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明表示 , 冬奥北京赛区场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有场馆 , 实现冬季、夏季项目场地转换功能 , 以及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双轮驱动的运行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