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从“背锅侠”到生命信使,彗星美丽依旧



科学|从“背锅侠”到生命信使,彗星美丽依旧
本文插图

李鹏摄

科学|从“背锅侠”到生命信使,彗星美丽依旧
本文插图
【科学|从“背锅侠”到生命信使,彗星美丽依旧】

王征摄

科学|从“背锅侠”到生命信使,彗星美丽依旧
本文插图

戴建峰摄
光谱志
近日 , 新智彗星(NEOWISE)现身多国夜空 , 为人们奉上难得一见的天文盛宴 。
作为星光璀璨的“天外来客” , 彗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 上世纪末 , 百武彗星(1996)、海尔—波普彗星(1997)给许多人留下了美好记忆 。
世界上公认对彗星观测的确切记录是在春秋时期 。 《春秋》有云:“秋七月 , 有星孛入于北斗 。 ”星孛是彗星的古称 , 孛字为闪闪发光之意 。 这颗彗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 , 这次记录比西欧首次彗星记载时间早了760余年 。 从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 , 哈雷彗星共出现29次 , 每一次我国都留存有详实的观测记录 , 且观测精度直到15世纪才被西方超越 。
但当时的观测者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同一颗彗星 , 更不曾预料到对哈雷彗星、恩克彗星、多纳提彗星、科胡特克彗星等的500余次观测记录 , 会给后世天文学家推算彗星近似轨道带来巨大启示 , 帮助人们完成彗星图中对彗核、彗发、彗尾的清晰绘制 , 以及彗尾方向与太阳光辐射方向一致等关键发现 。
彗星在中国古代又称烛星、蓬星、长星、扫星、天搀等 。 “彗”为扫帚之意 , 其形态或像火烛 , 或像扫把 , 或像团扇 。 也许因为难得一见 , 也许因为出现时形态庞然、群星黯然 ,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 , 古人们都习惯将彗星与灾祸、战事等相联系 。 如公元35年彗星碎裂事件被认为是吴汉歼灭公孙述部队的预兆 , 1066年哈雷彗星回归遇上黑斯延战争 。 按古人五行论讲 , 彗星是阴阳不调和的标志 , 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会任命专门官员对彗星进行观测和占卜 。
如今我们知道 , 彗星其实和行星、小行星一样只是太阳系中的一类天体 , 表面高度活性物质在太阳作用下形成尘埃彗尾 。 它的出现不仅跟“祸事”不搭边 , 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件“幸事” 。 毕竟许多彗星的运行周期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 且研究发现 , 彗星携带有形成生命所需的有机物 , 或将为揭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谜提供线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