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塞上江南”乘风破浪奔小康,脱贫致富路上各有高招

:原题为_科技日报|“塞上江南”乘风破浪奔小康,脱贫致富路上各有高招。
宁夏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
她既拥有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 , 也孕育着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 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 , 书写着怎样的脱贫攻坚故事?
从山村小镇到田间地头 , 再到扶贫车间 , 采访人员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进宁夏 , 聆听故事的主人公们讲述他们的脱贫历程 。
因地制宜 , 是我们最深的感触 。
两张名片
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赶上枸杞上市的季节 , 中卫市中宁县的枸杞庄园里 , 红艳艳的枸杞缀满枝头 。 采摘工们双手熟练舞动 , 新鲜的果子顺着指尖滑落篮筐 。
枸杞是宁夏的特色农产品 , 也是远近扬名的“红色名片” 。 如何把枸杞产业做大做强 , 让小红果成为支撑脱贫攻坚的大产业?这是很多枸杞产区梦寐以求的目标 。
“目前枸杞产业在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30%左右 。 ”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娟介绍 , 现在全县枸杞种植面积约20万亩 , 综合产值超100亿元 。
科技日报|“塞上江南”乘风破浪奔小康,脱贫致富路上各有高招
文章图片
中宁县作为中国枸杞产业的高地 , 全国60%的枸杞干果在这里交易 。 但中宁枸杞的雄心不止于此 。 参观完红果遍野的枸杞庄园 , 采访人员在中宁县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看到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枸杞面膜、枸杞啤酒、枸杞压片糖果……
该院常务副院长余君伟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中宁枸杞的主要产品是枸杞干果和枸杞汁 ,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创新力量 , 增加产品附加值 , 提升相关核心技术 。
在中卫市 , 还有不少村民的脱贫致富依靠一张颇有名气的“绿色名片”——硒砂瓜 。
站在沙坡头区兴仁镇的瓜田里 , 只见翠绿的秧吐着黄色小花 , 在砂砾遍布的石头地里蜿蜒 。 石头缝里顽强生长的果实备受追捧:高品质硒砂瓜一颗就能卖168块钱 。
沙坡头区环香山硒砂瓜产业带串联着5个乡镇 。 据介绍 , 2019年该产业带种植硒砂瓜46万亩 , 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 。 坐落在硒砂瓜产业带上 , 兴仁镇拓寨村的脱贫攻坚自然少不了它的帮忙 。
“2019年 , 我们人均纯收入10719元 。 ”拓寨村党委书记吴岩山说 , 马上就到硒砂瓜销售季节 , 村里计划依托硒砂瓜产业 , 继续帮助未脱贫户增加收入 , 带动大家脱贫 。
盘活资源
让乡村经济风生水起
即便没有醒目的“名片” , 山窝窝里的小村庄也可以盘活乡村经济 ,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 。
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坐落在深山里 , 只有300多户人口 , 集体经济却搞得风生水起 。 近几年村里通过开展股份制改革 , 成立了农家超市、醋厂、油坊、小杂粮初加工厂、农机作业服务队 , 整合资金419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 村民从此成了“股东” 。
科技日报|“塞上江南”乘风破浪奔小康,脱贫致富路上各有高招
文章图片
从村口往里走一走 , 就能闻到醋厂、油坊的香气 。 这个小村庄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 , 年产醋20吨、胡麻油9吨 , 规模不大 , 但产品销往宁夏各地 。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小儿子娶个媳妇 。 ”在李士村的油坊里 , 55岁的齐国史一边翻炒着香喷喷的胡麻籽 , 一边乐呵呵地告诉采访人员 , 他每月能从油坊拿到3000多块钱工资 , 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 , 已在去年实现脱贫 。
同在山脚下 , 彭阳县红河镇却勾勒着不一样的脱贫蓝图 。
这个镇希望培育“四个亿元”产业:圈里养上一个亿(牛)、棚里种上一个亿(菜)、地里栽上一个亿(果)、劳务挣上一个亿(务工) 。
红河镇的苹果园里 , 人们正忙着给苹果套袋 。 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介绍 , 镇里种出的苹果酸甜可口 , 优质苹果9个一箱 , 一箱能卖168块钱 。 目前全镇林果种植面积接近两万亩 , 计划今年年内收入就达到一个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