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选择|我们要怎样的手机自由?

某市中院审判庭庭长的一番话引发热议 , 说是夫妻一方“一直盯着手机都不跟对方聊两句 , 相互不理睬”等因长时间不沟通、故意疏远造成精神伤害的“冷暴力”现象 , 也算家暴 。
工作选择|我们要怎样的手机自由?
手机成了“插足者” , 研究婚姻的社会学学者是时候开始考虑科技这个干扰项了 。 现代人对于手机的依赖 , 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 甚至有人为此新造了一个词:“phubbing” , 就是“手机”(phone)和“冷落”(snubbing)两个词合成的 , 用以形容沉迷手机而冷落、忽视别人的情形 。
你不一定知道这个词 , 但你很有可能在践行:每天还没起床 , 先拿手机 , 睡前最重要的事 , 刷会儿手机;在家一个人玩手机 , 出门面面相觑玩手机 。 可以说 , 今天最重要的餐桌礼仪 , 可能已经不是食不出声 , 而是不再旁若无人、频频举起手机 。
工作选择|我们要怎样的手机自由?
信息时代 , 让人产生愉悦感的不再是桌上汩汩流下的香槟塔 , 而是永不间断的信息流 。 应该说 , 人类的感官天生为接受、反馈信息服务 , 如此一来 , 海量的信息 , 就成了撒在鱼儿周身的诱饵 。 我们应接不暇 , 但我们乐此不疲 。
能在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阅尽天下事 , 这样的掌控感与新体验 , 对于人类而言是前所未有的 。 不再需要走出去看烽火狼烟 , 数字信号替我们跑了腿;人与人的信息差一定程度被抹平 , 人们在“叮咚”一声的推送面前是平等的 。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手机将我们的眼耳口、胳膊腿都极大地延伸开来了 , 手机真的成了“乾坤” , 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福利 。
工作选择|我们要怎样的手机自由?
这样超越时空的延展 , 本来是一种作为时代馈赠的自由 , 但我们也看到 , 这种自由却也将人们牢牢锁在这张万物互联的网上 。 许多人羞于打开手机中屏幕点亮时长统计 , 因为看了心中会有不安 。 但数据不会说谎 。
2018 年 6 月 , 中国用户每天要花289.7 分钟在移动互联网上 , 也就是说 , 刨除约 8 小时的睡觉时间 , 每 3.3 分钟就有 1 分钟在看手机 。 因此 , 出于对颈椎、视力和睡眠质量的保护 , 越来越多人呼吁 ,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
上学的时候 , 笔者有一位老师曾说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微信是人类退步的滑滑梯 。 事实上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也多次呼吁:不希望用户太沉迷微信 。 然而对于很多人而言 , “沉迷”手机有时是迫不得已 , 不是自控力不足 , 而是工作需要 。
一位新媒体部门的同事说:新媒体中心工作了几年 , 两分钟必须看手机的“绝症”已改不掉了 。 而手机功能的多合一 , 更让它必须被高频使用 , 一竿子打死 , 说不用就不用 , 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 , 似乎也没有必要 。
工作选择|我们要怎样的手机自由?
但手机与人的关系问题依然值得探讨 。 最近大家都在说车厘子自由、香椿自由 , 其实“少看手机” , 也是一种可贵的自由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自由就是有选择 , 也会选择 。 是让近在咫尺的朋友、家人变得比天涯还遥远 , 还是让相隔万里的好友亲朋甚至陌生人都成为“网上邻居”?能否从便捷、高效的移动生活里找到自由的出路 , 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 。
有英国学者做过研究 , 其中一个结论是:那些较多因手机冷落别人的人 , 实际上自己也更经常被“手机冷落” 。 如果你不想成为“手机孤儿”“手机寡妇” , 那不妨从现在起给自己一些选择——若是春和景明 , 尝试放下手机 , 携三两旅伴外出踏一踏青、游一游山水 。 “最好的朋友就在对面 , 最爱的人就在身边” 。 请给他们打败手中屏幕的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