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科技评论|人类火星接力:好奇、洞察、天问( 二 )


02.人类历史上60年的火星征途
对于探索火星这件现实版比登天还难的任务 , 背后的驱动力不仅仅是纯洁的全人类梦想 , 也有现实的大国实力角逐 。
1898年 , 科幻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了小说《世界大战》 , 讲述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 。 小说出版时正值英德军备竞赛 , 之后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 , 最终留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看不对眼 , 感觉对方就像那顶着大脑袋 , 装备激光和毒气 , 只想烧杀劫掠的外星蛮族 。
远川科技评论|人类火星接力:好奇、洞察、天问
文章图片
火星探索任务 , 自然也成为了美苏争霸的重头戏 。 苏联人探月和探火差不多同一时间开展 。 1960年 , 在苏联人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以后 , 便又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星探测器 。 可惜的是这个名叫“火星1A”的探测器还没到达地球轨道就已经夭折 。
回顾那一段历史 , 抢跑的苏联不但没能在火星上取得想象中的辉煌成就 , 反倒用实力创造了几个意料之外的第一:第一次探索火星 , 失败了;第一次硬着陆 , 因为降落伞没打开而坠毁;第一次软着陆 , 在14.5秒后失联 。
其余任务 , 也几乎是浓缩了“太空探索的100种死法”:发射失败、未进入近地轨道、在近地轨道上失联、未离开近地轨道、到达前失联、着陆成功但芯片损毁……
最惨的一回 , 火箭上面级的点火指令时间原本应是1.5小时 , 却被错误设定成了1.5年 , 于是默默飘荡在近地轨道里 , 之后坠落回地面 。 本来这次任务将被命名为“火星2号” , 结果只能低调处理成“宇宙419号” 。
而最让人觉得遗憾的 , 则是那些成功发射却在长达半年旅程中 , 护着刚刚登陆火星一刻失联的探测器:1992年 , 美国总投入近9亿美元的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 , 刚一进入火星轨道就与地面失联 , 消息传回 , 举国哗然 。
但无论结果如何 ,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 即使失败也令人尊敬 。 毕竟从1962年苏联首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序幕开始复盘 , 到今年6月底 , 60年间人类共进行了44次火星探测 , 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测任务只有19次 , 成功率仅有43% 。 火星也一度被人们称为了航天器的坟场 。
而苏联的谢幕 , 舞台的主角也被让给了死对头美国 。 美国的火星旅程 , 也几乎囊括了大半的人类火星探索发现 。
回顾这段历史 , 可以用三新进行简单概括:新发现 , 新技术 , 新计划 。
接连飞向火星的探测器 , 首先为人类带来了外太空的新知 。
远川科技评论|人类火星接力:好奇、洞察、天问
文章图片
1965年 , 水手4号首次飞过火星 , 传回首张近距离拍摄的火星照片 。 探测到的数据显示 , 火星的大气密度远比想象中稀薄 , 也不存在磁场与辐射带 , 这也就意味着 , “火星人”也许真的只存在于想象中 。
远川科技评论|人类火星接力:好奇、洞察、天问
文章图片
在此之后 , 水手9号传回7329幅火星图片 , 其探测覆盖超过80%的火星地表 , 发现了太阳系最高的火山奥林匹斯山 , 高度约21千米 , 太阳系最大的峡谷水手峡谷 , 长度相当于美国的东西跨度 。
之后 , 海盗1号和海盗2号成功在火星着陆 , 拍下数万张高清照片 , 其中甚至还有全彩自拍 , 照片里美国国旗若隐若现 。
远川科技评论|人类火星接力:好奇、洞察、天问
文章图片
与新发现相伴随的 , 是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
海盗号“完全成功”的软着陆 , 成为了后来凤凰号和洞察号火星车火星车任务的技术基础 。 在此之上 , NASA还开发出了安全气囊和空中起重机两种独具特色的降落方式 。 此外 , 科学家们为防止地球微生物污染火星探索而引入的“行星检疫”的概念 , 也被之后的火星探索任务沿用下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