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

据初步统计 , 截至7月25日下午 , 淮河安徽段为应对“淮河2020年第1号洪水”启用的8个行蓄洪区 , 共转移疏散5000余人 。
回溯1991年淮河洪水 , 最高水位虽然比今年低0.45米 , 但淮河安徽段累计启用13个行蓄洪区 , 临时转移人口超百万 。
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
本文图片
一、设立
沿淮、沿江设立行蓄洪区始于上世纪50年代 。 根据《国家蓄滞洪区修订名录(2010年)》 , 全国共设置98处国家蓄滞洪区 , 其中长江44处、淮河21处 。
蓄滞洪区地形一般比较特殊 。 以淮河为例 , 大约90%的落差位于桐柏山区发源地到“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之间 , 随后不仅落差减小、下游洪泽湖湖底甚至高于安徽蚌埠河段 。 安徽正在“两头翘、中间洼”的中间 , 洪水很难顺畅下泄 。 设立蓄滞洪区 , 层层阻拦、疏导 , 方能使水位不断下降 。
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
本文图片
二、改造
2003年淮河发生洪水之后 , 国家对蒙洼蓄洪区进行改造 , 通过提高蓄洪水位降低了使用可能性 。 同时 , 各行蓄洪区进行移民迁建、力图减少行蓄洪带来的影响 。
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
本文图片
2018至2019年 , 安徽省启动新一轮沿淮行蓄洪区安全建设 , 主要通过三类举措解决安全问题 。
首先是直接建房外迁 , 主要是将低洼地和庄台超容量人口迁入现有庄台、保庄圩 , 以及迁出行蓄洪区 。 根据计划 , 安徽沿淮行蓄洪区总人口将从由101.27万人减少至75.44万人 。
其次是新建庄台、保庄圩 , 迁入人口安置 。
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
本文图片
蒙洼蓄洪区 , 王家坝镇郑台孜庄台 。 虽然四周都被淹没 , 但可以看到居民住所较水面还有较高距离 。 庄台四面也有混凝土加固 , 防止洪水浸泡垮塌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黄博涵摄)
庄台是淮河沿岸人民与洪水抗争的产物 , 是人们通过肩挑手提、车拉筐运筑起用于居住的土台 。 过去庄台内居住条件较差 。
保庄圩则是2003年后开始在低洼连片居民区周围建设堤坝 , 可容纳上万人口 。 过去保庄圩防洪标准低 , 4级及以下堤防占总长度的72% , 抽排标准也仅为3至7年一遇 , 居民区受淹、农作物受灾情况严重 。
庄台和保庄圩是十几年来 , 特别是2018年来安徽沿淮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的重点 。
蒙洼蓄洪区是1953年安徽沿淮设立的第一个行蓄洪区 , 涉及4个乡镇 , 现居住人口约19.5万人 。 目前有131个庄台 , 都已按照台顶30.5米高程建设 , 保障蓄洪时的安全 , 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 。 此次蓄洪 , 蒙洼蓄洪区仅有不到2100人转移 。
而在淮河干流、各支流 , 保庄圩防洪标准分别提升到50年一遇、20年一遇 , 排水标准达到10年一遇 。
第三是调整就地保护安置等措施 , 主要是通过新建保庄圩使居民不必迁移、在原住址得到保护 。
三、水利设施
除了加强行蓄洪区自身安全建设 , 一系列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谋划的大型水利设施纷纷建成 。
在淮河上游 , 1953年启动设计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信阳出山店水库 , 在2019年开闸蓄水 。
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
本文图片
在淮河中游 , 1958年就动工的临淮岗水利工程于2006年竣工 。 它可在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 , 减少淹没面积1290平方公里 。
在淮河下游 , 淮河入海水道也于2006年全面竣工 , 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 。 2019年 ,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启动 。
全流域不断推进的水利建设 , 极大缓解行沿淮蓄洪区人们的压力 。 1953年至1991年的39年中 , 蒙洼蓄洪区有10年进行了蓄洪 , 平均3.9年就要进行一轮蓄洪(1次或多次);1992年至2020年 , 则是平均9.33年出现一轮 。 而上一轮蓄洪为2007年 , 已过去13年 。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 从改造行蓄洪区到建设大型水利枢纽 , 面对延续千年的水患 , 行蓄洪区里的人们正变得越来越从容 。
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
本文图片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瞭望周刊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出品
数据协作: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
【蓄洪|最高水位高出0.45米,临时转移的群众为何少了99.5%?】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省亳州市数据与应用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