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坟场”求生,“探火路”步步惊心……( 五 )


2020年 , 火星探测迎来又一个窗口期 , 包括中国在内 , 已有5个国家先后宣布“探火”计划 。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 飞控团队统筹调整人员配置 , 科学调配测控网资源 , 以保证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任务需求 。
4月 , 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 ,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
“天问”二字 , 取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 , 承载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求索不止、坚韧执着 。
7月22日 ,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正式对外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1:1着陆平台和火星车” 。
至此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整装待发 。
不同于月球探测“三步走”战略 , “天问一号”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落、巡”3个目标 , 具体包括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 , 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 , 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察 。这是人类火星探测史上一次新的突破 。
为实现目标 , “天问一号”搭载13 种有效载荷(其中环绕器7 种、火星车6 种) , 完成火星探测轨道设计、测控通信、自主导航、表面软着陆等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 以应对重重“探火”难关 。
*实施全新超远距离测站捕获模式 , 压缩地火时空距离;
*以仿真打靶方式完成全过程定轨预报精度分析 , 全面掌握“天问一号”位置;
*气动、降落伞、动力、缓冲四阶段分段减速 , 提升着陆安全度;
*火星车遥控操作任务规划 , 精准遥控、科学开车;
*采用高增益、高可靠的抛物面天线 , 提升通信安全;
注:2020年10月 , 我国主反射面口径70米高性能接收天线测控站将在天津武清建成 。
*同时安装太阳电池板和集热窗 , 吸收太阳能后自动转化储存能量 ,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
从发射入轨到着陆巡视 , “探火”各个环节都有充分技术保证 。
窗口期再至 , “天问”也已就位 。那么 , 该由谁担起发射重任呢?
这个答案 , 非“胖五”莫属 。
2020年5月底 ,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 按照飞行任务测试发射流程 , 陆续完成总装、测试等各项准备工作 。
7月17日 , 火箭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 择机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这也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 。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 搭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 ,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中国深空测控网顺利实施探测器测控 , 同时 , 3艘远望号测量船布阵太平洋不同海域 , 圆满完成海上测控任务 。
嫦娥四号|“坟场”求生,“探火路”步步惊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7月23日 ,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 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新华社采访人员 郭程 摄
目前 , “天问一号”工作情況正常 。预计经过10个月的飞行后 , “天问一号”将于2021年2月前后抵达火星轨道 , 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 。
届时 ,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3个在火星着陆的国家、第2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 , 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
早在去年9月 , 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太空探索与人类未来”分论坛上 ,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李国平宣布 , 待2020年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后 , 我国将在2028年左右进行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 , 届时将采集火星土壤并返回地球 。
千年之前 , 对着天地星辰 , 我们的先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千年之后 , 中国航天人用实力填写了祖先的问卷:九天之际 , 问天可期 。
中国“探火之路”仍在继续 , 我们期待下一次璀璨之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