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之风|“二王”流行书风之缺失( 四 )
文章图片
3
空间感的失落
在《王羲之书法解析》一书中 , 笔者详尽阐释了王书的结构性及空间意识 。 笔者以为 , 王羲之对结构形式的敏感及对空间书理的领悟与实践 , 正是其破古开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大凡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 , 空间结构往往成为其实验场 。
王书的空间美感 , 主要表现在整体架构的形式意味 , 即其章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 而完全不同于后世有些学王书家千篇一律的“抄写”方式 。 这种有意味形式首先落实在单字上 。 以《集王圣教序》、《兰亭序》为例 , 一方面 , 字极具规模意识 , 即点画、间架楷则森严 , 正气凛然;另一方面 , 通过某些点画的倾侧、挪让、断连、伸缩、并合等方法 , 将“奇”注入“正”之中 。 如《集王圣教序》正文首字“盖” , 通过第二横、第三横画的欹侧(尤第三横)将字挑活 , 一方面使字中四横画写法各各不同 , 同时 , 正由于第三横画的上倾 , 使结字打破了平匀 。 再如《兰亭序》首字“永” , 左边横、撇画的紧靠及右边撇、捺画的分开 , 使字本来极易平均化的间架一下子产生了疏密感 , 又通过左横上倾幅度加大及右捺重心的下沉产生平衡 。 这种出奇入正的手法正是王书结构的别致处 。 《兰亭序》数百字及《集王圣教序》数千字 , 几乎每字都可举出这种变化的手法 , 可见王羲之求奇、求变心理之深刻 。
文章图片
王羲之在遗世的手札书中的整体结构表现更是出神入化 。 由于在单字意识中即具有奇正相渗的理念 , 其字与字、行与行 , 上下前后的关系处置便变得得心应手 。 以《频有哀祸帖》为例分析 , “频”字左右略开 , “有”字紧收拉长 , “哀”字摆正 , “祸”字重心趋右 。 虽四字未有牵连 , 且间距较大 , 但极贯气 。 这种间隔在末行“增”、“感”字之间找到呼应 , 其间还有“催”、“切”之间 , “割”、“不”之间 , “自”、“胜”、“奈”字之间的间隔作为过渡协调 。 而“不能自” , “奈何奈”、“省慰”字之间的牵带则打破了前例字与字之间的间隔 , 这既是一种对比 , 又是一种协调 , 大大丰富了布字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
这种虚实、开合、聚散、断连、正奇等等形式因素的对立统一 , 正是王书空间章法的“入理”之处 , 而其变化之自然、巧妙 , 又与其人文思想相统一 。
当今学王流行书风 , 对王书传统空间形式之悟解 , 显然不够透切 。 惯性的用笔造成同类点画之形态单一雷同;单字结构的定势使作品上下前后缺少起伏;抄写意识注定作品与作品之间难以在面目上拉开距离 。 这些 , 皆因今人对空间形式练习不足、观念不到所致 , 当然 , 最重要的一点 , 是创作意识、创造意识、创新意识不足 , 即书法家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不全所造成的 。
【兰亭之风|“二王”流行书风之缺失】王羲之作为历史上的书圣 , 光耀千秋 , 谁都不怀疑他的历史地位与功绩 。 对于每一位学书者 , 能够深入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用笔、结构及风格意识 , 无疑能提升自己的传统书写能力及创造能力 。 但这不等于说 , 王书便是传统的一切 。 即使就学习王书而言 , 如果我们能够从三代而下 , 将甲骨、钟鼎、秦篆汉隶都有所体验 , 于理解与吸收王书又何尝无益?!更何况 , 王书之外的这些(当然还有其他)传统亦巍峨锦绣、玄深莫测 。 王书有如山峰之巅 , 但当我们站在峰顶 , 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及无法预测的海底 , 我们又作何联想?我们惟有深入大海探知奥秘 , 才可感受其无穷魅力 。
推荐阅读
- 洞鉴五千年|全民为之折腰,唐代人的萌宠:饲养之风盛行
- 趣看历史|明朝贪污之风仍旧盛行难扼,究竟是为什么?,朱元璋严整贪官污吏
- 松竹之风|和珅到底是谁办的?
- 灰灰读史书|如何受到魏晋士人的热烈追捧,自曹操养子何晏兴起的服五石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