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别用“人脉”吓唬90后:下个探探就能认识100个精英( 二 )


成年人的世界 ,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 都要装的外表平静如水 , 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一个人崩溃 , 然后又自我治愈 。 天亮后若无其事的去上班 , 那些早晨挤在地铁上 , 表面看起来十分平静 , 看起来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的人 , 谁也不知道他们昨夜刚经历了怎样的糟糕 。
越来越多的人 , 特别是年轻人 , 不希望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社交压力的环境中 , 他们“社恐” , 但分享欲望却更加强烈 , 于是表现为离不开在线社交 。 他们对于社交软件的期许 , 是展示自己的舞台 , 结识新朋友的平台 , 发现有趣事物的社区 , 是倾泻压力的“树洞” 。
区别于面对面的社交方式 , 文字、语音以及微表情更适合深入交流 。 根据当下的不同情境、不同的对象 , 赋予文字、表情以不同的情绪 , 平日里不善言谈的人也能散发出社交魅力 , 从而获得认同和宽慰 。
那些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绪 , 成为转向交友软件上的表达欲、陪伴欲、倾诉欲 。 据统计 , 探探上6年来的用户注册累计已超过3.6亿 , 实现的“互相喜欢”匹配数超151亿次 , 而这个数据还在每天不计其数的“滑”中呈指数级增长 。
【熟人圈之外的社交补偿】
现代社会 , 结识新朋友并不是一件难事 。 一场饭局、一次会议 , 可轻松的让通讯录列表多增加几个好友 , 然而这并不代表就建立了新的社交联系 , 人们需要有质感的、真实的社交关系 。
心理学家许川认为 , “现代人都渴望无压力的分享 , 并且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 。 而这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不流动的圈子中 , 很容易感到绝望 , 因社会身份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认知不会轻易改变 , 这种刻板印象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 都容易让人感到压抑 。 这就让情感上的社交痛点更明确 , 人们希望获得熟人社交场之外的新关系 。
而网络只是某种现实的缩影 , 在熟人之外 , 谁还没有一两个聊得来的线上好友?
不久前 , 我在探探上右滑到一个90后男孩 , 他因为结婚早又离婚 , 不到30岁就成了单身奶爸 , 自己经营着一家奶茶店 。 疫情原因 , 为了节省成本 , 就只剩下他和一位店员 。 他说店里的很多常客 , 都是在探探上聊天的好友 , 听说自己是卖奶茶的 , 都想来店里看看 , 他也来者不拒 , 都是朋友 , 在附近生活 , 天然的形成了一个由线上迁移至线下的朋友圈 。
对他而言 , 可以很轻松的在社交平台上和对方说出自己的生活现状 , 以及自己单身离婚带娃的波折经历 , 但在现实生活中就绝对不会 。 因为有了线上交流的前期铺垫 , 对方不会带上主流价值观的眼镜来审视自己 , 不能接受的人也很容易轻松的解除聊天关系 , 这就让线下见面以至成为现实中的朋友变得相对轻松 , 社交软件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 也给顺利建立一段新关系带来了情绪上的缓冲 。
社交软件为虚拟和现实铺设了一条通道 , 也为渴望拓展朋友圈的人创造了机会 。
互联网之前 , 社交方式和社交层次较现在完全不同 , 人们通过线下社交的方式获取交友资源的全部 , 诸如餐馆社交、咖啡馆社交、茶馆社交、沙龙社交、舞会社交等等不一而足 。 无论在哪个时代 , 人们都希望对自己的社交行为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和舒适感 , 在熟人朋友圈之外 , 能有多样化的社交方式出现 。
不管是谁 , 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和背景如何 , 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交圈子或社交平台时 , 都可以获得一个新的人设 , 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 就像电影《头号玩家》中那样 , 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分身 , 听你倾诉、和你对骂、陪你游玩 , 扮演任何你理想中的形象 , 去体验不同的人生 。
将熟人圈区分来开 , 社交会更有温度 , 个体更加关注爱与被爱的诉求 。 本就不存在“大众”这个群体 , 只是表述者表达时对人的一种概括 , 不代表任何人 。 关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 未来他们才会创造更多价值 , 探探这类社交软件则承载了这样的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