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机|关中大地上的移动放映机


放映机|关中大地上的移动放映机
本文插图

石志光(采访人员郝钟毓摄)
【放映机|关中大地上的移动放映机】如果人生是一部电影 , 在《石志光》这部长达四十余年的影片里 , 这位既平凡又让人感动的回族老人 , 足迹遍布陕西省107个市、区、县 , 驻陕20多支部队和军队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工矿、社区和乡镇 , 为广大官兵和各族群众免费放映红色电影4000余场 , 用坏了9台放映机 , 观众超过百万人次 。
“一个带轮轮的铁匣子 , 咋能出来画面?”10岁那年 , 电影队进村演出 , 个子小小的石志光跟在后面跑 , 问各种问题 。 “我从小就喜欢电影 。 长大后被录取到延安民众剧团 , 其中有一个延安地区电影放映队 , 我一看到放映机 , 就被吸引住了 , 在那里向别人学习放映技术 。 那时候 , 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 , 我还演过雷锋 。 ”
回忆起与电影结缘的故事 , 今年73岁的石志光满脸笑容 。 “1977年 , 我30岁的时候 , 把攒了17年本来用于办婚礼的800块钱‘挪用’了 , 买了一部二手胶片机 , 又东拼西凑换了灯泡、皮带等内部零件 , 这台老机器又运转起来 。 我也运转起来了 , 开始到处义务放映电影 , 再也停不下来 。 ”
起初 , 石志光在自家周围的大街小巷为邻居们试映 。 街道上的一处白墙 , 邻居家的门口院墙 , 都能挂起银幕 。 石志光的电影 , 成为西安洒金桥附近很多人成长岁月中最温暖的记忆 。
第一次正式放电影的情景 , 石志光一直记忆犹新 。 “那是1979年的一个傍晚 , 我用自行车驮着放映设备和租来的电影拷贝 , 来到西仓部队的营区 。 为了让战士和街坊邻里都能观看 , 我特意带来两个音响 , 一个面朝军营 , 一个面朝街巷 , 并把银幕搭建在部队的大门口 , 稳稳地将机子架好 。 ”
当光影划破寂静的夜空 , 电影《雷锋》的画面呈现在官兵和群众眼前时 ,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
“那次经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与信心 , 我认定要将免费放电影的路进行到底 。 ”43年来 , 石志光自己掏钱购买电影放映机、租赁电影片 , 免费为部队官兵和群众放映电影 。 先后更换购买了9套电影机 , 走遍了全省107个市、区、县和驻陕20多支部队和军队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社区、乡镇 , 行程10万多公里 , 可绕地球走两圈 。
“不收一分钱 , 不吃一顿饭 。 ”打从第一次为部队放电影开始 , 石志光就给自己立了这个规矩 。 43年来 , 他坚持自费购买机器、自费租片 , 从未破过例 。 多少个除夕夜 , 他不是陪着家人 , 而是陪着官兵们一起联欢座谈 , 一起迎接新年 , 直到新年的钟声敲过后才回家 。
这位一辈子没经商、没存款的普通老人 , 没有靠外界任何补助 , 43年坚持义务放映 , 这其中的花费均来自老人微薄的工资和兼职打工的收入 。 “电影放映技术更新换代很快 , 成本也在增加 。 除了更新放映设备 , 还要租电影拷贝 。 一些老电影的拷贝最便宜也要100多元一部 , 大部分都在300元左右 。 新片子更贵 , 得好几千元 。 ”
为了坚持将义务放映进行下去 , 除了省吃俭用外 , 石志光干过搬运工、洗碗工 , 卖过报纸、蹬过三轮 , 他尽可能地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出去赚钱 , 来实践这个炙热的梦想 。 时至今日 , 石志光依旧乐此不疲 , 坚持每周出去放几场电影 。 除了为群众义务放映影片 , 石志光还专门设计制作了一系列以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等为主题的影片、专题教育片和PPT进行播放 。
近些年 , 石志光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热心消防公益事业先进个人”“陕西省学雷锋先进个人”“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市文明市民标兵”等多项荣誉 。
在荣誉面前 , 石志光说:“我从小就爱电影 , 我收获的不是金钱 , 而是内心的满足 。 我理解的‘为人民服务’就是给大家帮助 , 让大家高兴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