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辛爽: 这是集体的成功, 请忽略我( 三 )


但对于另外一些解读 , 辛爽则认为曲解了他的创作 。 比如有观众解读朱朝阳在警车里搓手是因为他补刀了王瑶 , 辛爽并不认同这种解读 , “我觉得这不是我的初衷 , 纯粹的恶从来不是我想展现的 , 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恶 , 这不是我的创作理念 。 ”
除了之前说的音乐之外 , 剧中的片头、镜头 , 甚至光线都成为辛爽埋藏细节的地方 。
对于备受称赞的片头的黑白动画 , 辛爽坦言动画的创意灵感来自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会>以及郑渊洁的<魔方大厦> 。 他透露开始没有想做片头 , 就想把字幕打上去 , 后来发现这样对观众有影响 , 影响观众的观感 。 “观众是看字幕还是看内容?结果什么也没有看到 。 我又不想变成字幕版 , 动态的题板也没有意思 , 所以跟动画师沟通的时候 , 我的要求就是把所有的字幕去掉 , 单独成片 , 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动画短片 , 可以承载自己的内容 。 片头完全是手绘的 , 做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 用最传统的动画片的方式 , 一张一张画的 , 从设计到调整 , 持续了很长时间 , 我跟动画师沟通时 , 要求他们看剧本 , 甚至看我们粗剪的素材 , 然后再根据这些 , 让他们补充创作 , 就像创作一部完整的短片 。 ”
剧中三个孩子在船下对话的一场戏中 , 辛爽说朱朝阳说话的时候 , 眼睛那有一道光 , 这是在用光线来叙事 。 “他们在讨论 , 可是又聊不出结果 , 有一道光在人物身上 , 有时候有 , 有时候无 , 一会儿多一点 , 一会儿少一点 , 后来朱朝阳说你们愿意报警就报警 , 他决定往前走的时候 , 脸上的光就没有了 。 我们在叙事的时候不光用台词 , 也用光线的心理暗示 , 这一道光没有了 , 这个孩子的内心开始进入到没有光的地方 , 就是所谓的隐秘的角落了 , 和后面的剧情有关联 。 ”
辛爽介绍说 , 景别、光线、色彩在剧中都是作为辅助叙事而存在的 , 张东升出现是蓝色调、冷色调为主 , 老陈用暖色调为主 , 都是在利用非表演和台词之外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叙事 。 “还有调色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 , 从第一集顺着看到第十二集 , 你们可以截图 , 某个场景的图 , 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做色彩的对比 , 色调越来越冷 , 第一集是暖的 , 然后慢慢的色调变冷 , 这都是对于故事的辅助叙事 , 因为整个故事是下行的 , 所有的色彩、观众的心理压力都是慢慢下行 。 其实这就是做剧本阶段 , 我心里要有一个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辅助叙事 , 对故事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 然后我们通过这个理解去寻找适合我们叙事的各种辅助手段 。 ”
对于最终的开放性结局 , 辛爽说在结尾他留了三秒的黑场 , 那三秒的黑场实际上是给自己留的盲点 , “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事情全都拍出来呈现给观众了 , 观众不知道的事情 , 其实我也不知道 。 我不知道对不对 , 但是至少我的创作里面 , 想给自己刻意留一些盲点 , 我要对这个故事保留新鲜感 , 不能是全知的 , 要有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 。 ”
作品的成功源自集体的力量
对于首次导演的作品即成为现象之作 , 辛爽反复强调这是集体的力量:“一部作品的成功源自集体的力量 , 我站在这个集体的最前边并不代表我可以独享所有的光芒 , 所以请忽略我 , 更多地关心作品 , 更多地关心为这部戏奉献了自己才华的我最钦佩的艺术家们 ,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片尾的演职人员名单里 , 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赞扬 。 ”
在湖南卫视创新研发中心做交流时 , 辛爽讲述说 , 他去张颂文家邀请他出演朱永平 , 张颂文问剧组主创阵容如何 , “我说主创可以的 。 ”张颂文又说自己对美术要求很高 , 他说之前拍一个戏 , 一进屋 , 走到抽屉旁边 , 拉开抽屉看有什么东西 , 如果是空的就特别生气 , 因为没有谁家里的抽屉是空的 。 辛爽跟他说放心吧 , <隐秘的角落>不会这样 , “在某一场戏里他也是做了同样的动作 , 打开柜子 , 大衣都在 , 这是判断美术组工作很重要的方面 , 你需要让演员相信这个环境是真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