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

每每听到“永和九年 , 岁在癸丑”时都会想到经典不衰、独具魅力的《兰亭集序》 , 这篇文章堪称借物抒情、行书圈子中的顶级高度 。 在科技落后的年代 , 古人写作大多依靠原始的抄写 , 抄写不仅费时费力 , 更费心费神 。 当时的条件并不像现在的打印机、复印机如此方便快捷 , 他们要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 。 就是在如此简单的环境中 , 古人依然创造了难以超越、绝美绝妙的书法 。 像众人熟知的楷体、宋体、方正标题等 , 这些赏心悦目字体的依据就是来源于古人创建的原始书法 。
今天所说的主题就是《兰亭序》 , 关于《兰亭序》的评论分析层出不穷、关于它的赞美不绝于耳 , 今天所说的不是它的书法、文采 , 而是它的神秘踪迹 。 在科技落后的封建时期 , 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 , 为何会在遥远的西域出现其抄本?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隐情?
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
本文图片

一、经典之作《兰亭序》
王羲之醉酒之际灵感涌现 , 以磅礴不失优雅、唯美不缺灵气的表现手法细致描绘了兰亭的景致、集会的乐趣 。 在风景宜人、其乐融融的环境中 , 王羲之以行云流水般的行文字体将其书写下来 。
世事变幻莫测、人生修短随化 。 《兰亭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 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奉为经典 , 不仅由于这篇文章的字体不易超越 , 它的内容也是视觉盛宴、独一无二 。 众所周知 , 《兰亭序》乃是有王羲之经典之作 , 却鲜有人知兰亭序的影响力度及流传范围 。
文章在中原一带流传数年 , 更被唐太宗视若珍宝 , 在说兰亭序如何出现在西域之前 , 我们先来说一下《兰亭序》被发现于西域地区的前因后果 。
二、难以置信 , 《兰亭序》为何惊现国外
这件事发生在俄罗斯 , 相关学者在俄罗斯实地考察时 , 无意间在圣彼得堡的博物馆发现了一块带有汉字且残缺不全、年代已久的残片 。 心存好奇的他仔细观察时发现:这块残片上竟然带有“永和、群贤毕至”等疑似《兰亭序》文本的字样 。 由于身在异国他乡 , 在没有足够证据时 , 学者不敢贸然行动 , 只能将其当做一个疑惑存放在心底 。
无独有偶 , 2009年再次上演了神奇一幕:中国人民大学的博物馆从收藏家手中看到了带有《兰亭集序》的于阗文书 , 这两张于阗文书非同寻常 , 他们虽是阗文 , 内容却是《兰亭序》的相关文字 , 文书记载较少 , 一张只有歪歪扭扭的六个字 , 另外一张则是一张练习稿 。
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
本文图片

为何阗文的文书会有《兰亭序》的练习稿?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是如何到达俄罗斯和于阗区域的呢?
带着满心的疑问 , 考古专家便开始了求证之路 , 通过细致调查、多方打探 , 考古专家得出了兰亭序出现在西域地区的三大原因 。
1.魅力无法阻挡、实力不容小觑
【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好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星光熠熠 , 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经出版后就轰动一时 , 深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颂扬青睐 。 整篇文章28行 , 短短324个字 , 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 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 , 几乎是封建时期的巅峰之作 。 它的经典并非众人热捧 , 而是名副其实的三大亮点 。
一是刚柔并济、方圆结合的书写手法 。 尤其是字美瘦硬的笔锋在当时开创先河 , 这种字体雅俗共赏 , 在使用人力的书写模式下 , 行书一经推广就迅速蹿红 , 它比草书易读、比楷书流畅 , 上手也不难 , 有着巨大的民俗意识、亲和力和认知性 。 适用于民间的产物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精品 , 《兰亭序》让人们对书法的认知更上一个台阶 。
二是《兰亭序》不漏声色、无缝衔接的巧妙结合 。 在无形中就能有身临其境的共鸣感 , 文章表达技巧堪称一绝 , 比如整篇文章的“之”字 , 文章共有21个“之”字 , 但每个“之”字的含义却各具风韵 , 皆无雷同 , 语言通俗自然、文字灿烂 , 是古代一篇优美的散文 。
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
本文图片

三是以景抒情、毫无痕迹的情感表达方式 。 整篇文章看似在写景写聚会 , 其实是以情感为线索 , 以情说理、叙中有情 , 情绪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就做了铺垫、转折 。
2.唐太宗大力推广、成为汉文化代表之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像代表汉文化的百家姓、对联、诗词等 , 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它们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 , 也是一个民族对外交流的名片 。
想要成为汉文化的代表 , 不仅要有足够的魅力 , 更要有官方的推广 , 在没有自媒体、没有网络的年代 , 社会文化风尚都是跟着统治者的喜好所走 , 大势所趋的乃是一个朝代的文化倡导 , 真正把《兰亭序》推向国外的最大助力就是唐太宗的万般偏爱 。
文韬武略的唐太宗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 很多小伙伴好奇:即使唐太宗喜爱《兰亭序》 , 在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相互隔绝的封建社会中 , 这篇文章是如何传到遥远的西域地区?
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 , 它的流行主要是唐朝的国强民富 , 唐太宗勤于朝政 , 日理万机 , 是不可多得的明君 , 在他的领导下 , 唐朝成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平安无事的繁华盛世 。 天朝上国 , 国泰民安、经济繁荣 , 作为东方大国的唐朝深受周边小国的崇拜 。 很多小国为了寻得一方安宁 , 自愿依附于唐朝学习其先进文化 , 他们每年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到达唐朝首都进行朝贡以显诚心 。
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
本文图片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 , 天子乃是天下臣民信服忠守的统治者 , 天之骄子权威极大 , 凭借一己之力个人便可引领整个时代风尚 。 唐太宗酷爱诗词 , 在看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不由得感慨万千 , 这篇诗词其的情感表达 , 非常符合他从奋斗到登基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心境;加上王羲之方圆结合的写作手法非常符合唐朝当时圆润的潮流 , 这篇文章深得唐心 。
既然成功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 注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作品 。 果不其然 , 唐太宗费尽心机才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迹 , 唐太宗心情大悦 , 命四大名臣对其临摹发放给文武百官 。
不久后 , 全国掀起了学习《兰亭序》的文学热潮 , 这种学习热情就如同《弟子规》、广场舞那般火热 。 这种火热程度能够传到国外吗?
当然了 , 精华文化自然会不分区域受人欢迎 , 如同中国功夫、北京opera、北京烤鸭等文化代表 , 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风靡一时 。
唐朝的汉文化举世闻名 , 很多周边小国看到唐朝的潮流自然也会纷纷效仿 。 这种文化象征着先进和发展 , 新疆和田作为丝绸的必经之路 , 此处汇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能人异士 , 《兰亭序》从中原地区传出时 , 它自然也会传到丝绸之路地带 , 国外之人得到消息后如同获得重要情报一般 , 将其上报国家 , 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教科书” 。
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
本文图片

为何文学风格可以传播如此之快?
事实上 , 皇帝的喜好决定着很多科举考生的仕途 , 这就好比高考押题一样 , 《兰亭序》学习在当时是社会大事 。 也是很多考生必学必临摹的经典之作 , 所以 , 在于阗国和新疆地区的人得知此事后 , 便将临摹的版本当作自己的启蒙书本 , 供后世学习 , 《兰亭序》无意间成为了国外众人学习汉文化的启蒙文章 。
不得不说 , 封建统治者的权力确实令人叹服 , 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成就一个作品的未来 。 如果没有唐太宗的极力扶持 , 汉文化中的兰亭集序也不会传播如此之远 。 而作为启蒙读本 , 后世都在代代努力学习 , 在新疆地区出土这些《兰亭序》的残片也就不足为奇 。
3.出身不凡、团队庞大
《兰亭序》的大火自然离不开王羲之的才华 , 但千里马要有伯乐才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 《兰亭序》的推广得益于王羲之所处的身世家庭 , 王羲之出生于名门望族 , 作为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的第二个孩子 , 算是位高权重的官三代 。
从古至今 , 父母都望子成龙 , 王家人对王羲之兄弟的培养严格要求、煞费苦心 。 王羲之不负众望 , 年纪轻轻就才高八斗、博览群书 , 写出了《兰亭集序》这样的佳作令王家引以为傲 , 文章一出 , 王家人便大力推广 , 在公关团队的不断推广下 , 王羲之很快收获了一群粉丝 。
兰亭序|唐太宗视若珍宝的《兰亭序》,为什么在遥远西域出现其抄本?
本文图片

在后期的公关宣传中 , 王羲之以书法家的身份被写进了史书 , 更是以才子的形象在后世流传 , 文采加渲染 , 想不成功都难 。 包括唐太宗对兰亭集序如此重视 , 也得益于前朝古人对兰亭集序的大力推广和称赞 。
事实证明:钱虽然不是万能的 , 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 如果王羲之只是一个普通书生 , 写出如此佳作还能够流传至今、散发光彩吗?
小结
《兰亭序》的临摹版本在新疆和田出土 , 向我们验证了一个事实:汉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星光熠熠、永不褪色 , 得益于古人智慧的沉淀 。 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强国才能影响周边的国家 ,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 , 中国以更加骄傲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汉文化 , 相信会有更多外国人知道《兰亭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