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重4公斤,黑科技加持!天问一号的“黑匣子”可不一般( 二 )


“信标装置能够在高强度冲击、极寒等极端环境下开展数据通信保障 , 可以在火星探测器着陆后进行应急通信保障 , 这在国内外都称得上 ‘首创’ 。 ”陈金宝说 。
自2018年8月 , 火星应急信标装置研制团队在南航成立 , 到详细设计方案于2019年4月评审通过 , 经过六个月的研制与技术攻关 , 南航航天学院团队按计划完成了电性能测试、力试验、鉴定级产品投产、大过载摸底试验、全时序模拟测试、热平衡试验、专项试验研制技术流程 , 各项功能与性能满足使用与设计要求 。

仅重4公斤,黑科技加持!天问一号的“黑匣子”可不一般
文章图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在研制火星应急信标装置 , 受访者供图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5岁
信标研制团队共十人 , 平均年龄35岁 , 成员中有不少是青年教师 。 2018年11月份 , 是信标原理方案验证的关键时期 , 张子建几乎每天都在各地出差 。
11月4日 , 张子建终于忙完了一轮方案的汇报工作 , 暂时回到家里稍作休息 。 就在他刚到家不久的深夜 , 怀孕的妻子董洋洋胎动明显 , 羊水破了 , 被紧急送往了医院 。 经过28小时无眠的等待 , 6日清晨7点29分 , 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平安诞生 。
而此时 , 项目有一个重要的会议需要张子建参与 。 躺在病床上的董洋洋明白丈夫的心思 , 鼓励他说:“你放心去吧 , 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 ”虽有顾虑 , 但张子建还是赶忙坐上早上9点的高铁去北京参加了会议 。
今年的春节正值疫情高发期 , 团队成员不约而同地放弃休假 , 到学校集同办公 , 并与航天五院火星探测项目办协商交付计划和实验资源 。 大年初五 , 部分团队成员就回到南京开始工作 。
疫情期间 , 为了避免影响家人 , 老师们出差回到南京后都会进行自我隔离 , 很多老师都会睡在实验室中 。 在疫情严重的时候 , 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寅乘高铁往返北京和南京推进工作 , 在北京航天城测试设备 , 当日去 , 当日回 。 2月2日至16日间 , 他有一个多星期都是这样的状态 , 甚至有两次前一天晚上从北京坐卧铺车回南京 , 到了南京南站下车后 , 又马不停蹄地换乘发往北京的高铁 。
在北京航天城 , 王寅不仅要确认信标研制、出厂所必须的环境实验和专项实验项目的试验大纲和试验细则 , 还要确定信标与探测器之间联试项目的测试细则和进度安排 , 任务十分艰巨 。 靠着研制人员的奔波与资源协调 , 项目得以继续按计划开展 , 团队也实现了科学防疫和科研攻关两不误 。
2019年11月底 , 火星应急信标装置正样产品顺利投产 。 2020年4月信标装置正式交付 。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