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知料|总裁上任一年多就意外离职,姚明的CBA改革会再次搁浅吗?( 二 )


减少外援场次是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 , 更好的培养国内球员 , 毕竟CBA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复苏中国篮球;设立工资帽则是为了让CBA各支球队的财务状况更加健康 , 竞争更加公平 。
要说明下 , 工资帽这一制度同样来自于NBA 。 每年NBA联盟都会为各支球队设立一个工资帽基准值和缓冲值 , 超过这一数值 , 每支球队都要向联盟缴纳不菲的奢侈税 , 以此来规范各球队因为球星抱团带来的竞争失衡 。
今年国内球员工资帽的基准值是3600万 , 缓冲值是1200万 。 初始工资帽上限为4800万元 , 下限为2400万元 。 实际合同工资支出超出工资帽上限或者低于工资帽下限的俱乐部 , 应向联盟缴纳青训调节费 , 该比例逐年递增 , 2022-2023年赛季起递增比率为100% 。
上任152天 , 引入全职裁判
裁判专业化也是衡量一只联赛专业化的重要标准 。 过去几年 , 关于“CBA裁判水平”的问题一直被广泛吐槽 。 为此王大为在新赛季引入了5名全职裁判 , 并把培养更多全职裁判作为未来CBA的发展方向之一 。
上任326天 , 主动降薪抗议
在疫情期间 , 王大为是第一个主动降薪的CBA高管 。 据未经证实的消息 , 王大为的年薪为400万 , 降薪比例为35% , 在他的带领下联赛的高管级别人员都选择了降薪 。
平心而论 , 王大为担任CEO管理CBA公司的14个月 , 应该是功大于过的 。 他熟悉国内体育市场 , 商业资源非常优质 , 为CBA的招商打开了新纪元 。
虽然某些改革计划在推进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请了5个专职裁判 , 年薪百万以上 , 但只有一人完成签约) , 但王大为的能力得到了CBA内部一致认可 。 但谁都没想到 , 一场突发的绯闻 , 让他的CBA生涯戛然而止 。
25年漫长改革路
王大为的离职更像是过去25年CBA漫长改革路的缩影 。
从1995年CBA诞生开始 , 围绕CBA的改革就一直没有断过 , 但每次改革的过程都是信心满满 , 却无疾而终 。 多年过去了 , CBA联赛依然在努力向“职业”二字靠拢 。
1995-1996赛季被称为CBA元年 。 那个赛季 , 参赛的12只球队中光军警队就多达6支 , 球队的管理权、经营权更是全部系于篮管中心一人之手 。
联赛的前6个赛季 , 八一队依靠军人体系的强大人员储备完成了“6连冠” , 这让其他球队心生不满 , 希望通过改革 , 能够增强球队的吸引力 , 引进高水平球员 。
时间到了1998年 , 上海、辽宁、山东等7家俱乐部倡导建立俱乐部主导的“职业篮球俱乐部联盟” , 这被视为在向“领导权、经营权、管理权”集于一身的篮管中心公开挑战 。
不过 , 在各方压力下 , 这个筹委会从成立到解散只持续了两个月 。 CBA球队第一次“管办分离”的尝试就此夭折 。 直到2003年6月 , 锐意改革的李元伟出任篮管中心主任 , CBA历史上的大改革才真正拉开帷幕 。
2004年5月 , 李元伟主导推出《中国职业篮球改革发展十年规划》 , 简称“北极星计划” , 该计划全面借鉴NBA、NFL和NHL等联赛 , 改革赛制、招商计划、裁判职业化和包装模式等 , 将CBA从2004年到2015年的发展分为3大阶段 , 对CBA联赛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划 。
CBA各个俱乐部的投资人和中国篮协均拥有CBA产权 , 但后者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 李元伟希望能够改变这一局面 , “北极星计划”也是中国篮协自上而下推动管办分离的原型 。 在李元伟的大力推动下 , 各个俱乐部产权明晰化 , 就连八一队也和企业联合成立了俱乐部 。
不过 , 由于临近2008年北京奥运会 , 篮管中心在男女篮国家队的备战上压力骤增 。 在“CBA联赛应该为国家队集训让路”的背景下 , 李元伟不得不宣布 , 2006-2007和2007-2008赛季CBA联赛缩水 , 取消南北分区 , 单个赛季缩短28天 , 总缩减场次多达112场 。
“北极星计划”就此搁浅 , 成立CBA公司等多项改革举措也不了了之 , 裁判职业化也没了下文 , 管办分离的进程就此停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