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反社会人格”更值得担忧的,是“结构性怨恨”

以下文章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杂志, 作者成伯清比“反社会人格”更值得担忧的,是“结构性怨恨”
成伯清 , 南京大学教授全文4600余字 , 读完约需9分钟编者按 :7月12日 , 贵州公交坠湖案件调查结果公布 , 据当地警方通报 , 本起事故原因为公交司机对生活不如意和拆除其承租房不满 , 遂产生厌世情绪 , 蓄意报复社会 。 贵州公交坠湖案虽然是“反社会人格"的个例 , 但其中反映的深层次“结构性怨恨”问题值得深思 。 南京大学教授成伯清曾撰文指出 , “我们社会就正体验着不时爆发的怨恨所制造的事端:从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性冲突事件 , 到各种恶意犯罪 , 甚至是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 ……结构性问题刑事犯罪化 , 是一个我们必须加以正视的急迫问题 。 ”一个社会 , 不仅具有自己特定的客观结构和发展水平 , 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风气和心理状态 。 当然 , 我们无意于将社会有灵化或拟人化 , 但是 , 身处一个时代 , 确实可以体会到一种深层的“情感律动”(rhythm of sentiment) 。不惟如此 , 有人甚至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人类文明的状态 。 众所周知 , 亨廷顿曾经发表过耸动天下的“文明的冲突”一文 。 十多年后 , 就在同一杂志《外交事务》上 , 莫伊西又提出了“情感的冲突”之说 。 根据莫伊西的看法 , 近年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证明亨廷顿的观点正确多于错误 , 但除此之外 , 我们还需认识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情感的冲突” , 即西方世界表现出一种恐惧文化 , 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陷入到一种屈辱文化 , 而亚洲的大部分则呈现出一种希望文化 。 其实 , 莫伊西心里颇为不平的是 , 恐惧和仇恨的相互对峙 , 让作为旁观者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坐收渔翁之利 , 得以专心于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这种视角确实新颖别致 , 颇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 但充满希望的中国 , 也已打开了自己的潘多拉盒子 。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 , 希望固然正在中国的上空盘旋 , 但同时也郁积着其他的情感问题 。 本文所要讨论的嫉妒和怨恨 , 正在折磨着我们 。▌作为竞争动力的嫉妒我们可以从诸多的角度去描述和刻画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 其中一个观察视角 , 可以将这种转型视为从激情到利益的转变 , 也就是将群众的政治激情转化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 或者说 , 我们日益明确地把社会秩序的基础奠定在利益之上 , 把为多数人谋利益作为正当性基础 。 西方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嫉妒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 , 主要是因为媒体上报道了不少“嫉妒的极端特例”——从迫害到谋杀——而导致有关嫉妒的“话语爆炸” 。 当时的大众媒体和学术期刊 , 都纷纷把嫉妒作为自己关注的一个热门主题 , 各类名流也在撰文和演讲中把嫉妒作为一个时髦话题 。随着新的社会分化和分层结构的固定化 , 在穷人(永远是相对的)的基本尊严越来越受到伤害的时候 ,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结构性多余的时候(甚至社会分层结构也不复是金字塔型 , 而是类似一场马拉松比赛 , 不能跟上竞赛队伍者将被永远甩下 , 掉到社会结构之外) , 情形就大为不同了 。 嫉妒不仅可能带着敌意而爆发 , 还可能发生质变 。耐人寻味的是 , 有关嫉妒的话语似乎也日渐从公共领域转向了私人关系 , 这大概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有关 。 曾有一度 , 嫉妒甚至成为测量私密感情的温度计 , 是爱情的证明 。 慢慢地 , 嫉妒又成为一种人格的缺陷 , 不过 , 适用的范围开始限定到两性关系的领域 。 此外 , “红眼病”一词似乎不再成为流行语 , 而复归为一种眼科疾病 。▌作为结构性产物的怨恨时至今日 , 如上文所言 , 随着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 , 社会差异显明化 , 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比如通过教育)受到钳制 , 类似嫉妒的现象依然存在 , 但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 譬如 , 在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眼中 , 当前特别严重的是“仇富心理” 。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怀有仇富心理的 , 不再是少数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上的落后分子 , 而变为一种社会性情绪;二是这种情绪不再是单纯的嫉妒 , 而带有了仇恨的意味 , 甚至还经常落实到行动上 。更为重要的是 , 原先的嫉妒者所从事的破坏、迫害和伤害等行为 , 都是明确针对引起嫉妒的对象;而现在嫉妒演变成了怨恨后 , 带着敌意爆发出来的情绪 , 针对的可能是泛化的一类人 , 甚至可能是所有人 。说到这里 , 我们必须讨论一下嫉妒和怨恨的联系与区别 。 根据舍勒的看法 , “……嫉妒者见财眼红 , 拼命想要通过劳动、交换、犯罪或强力把财富弄到手;这些人都不会陷入怨恨 。 怨恨产生的条件只在于:这些情绪既在内心猛烈翻腾 , 又感到无法发泄出来 , 只好‘咬牙强行隐忍’一一这或许是由于体力虚弱和精神怯懦 , 或许是出于自己害怕和畏惧自己的情绪所针对的对象” 。 怨恨的产生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 , 即无能感 。 “当所渴望的价值不能获得 , 而我们又在这个方面非要跟人相比时 , 嫉妒就导致怨恨 。 ”比“反社会人格”更值得担忧的,是“结构性怨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