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影院复工的第一部新片,是你从未看过的维吾尔语电影( 二 )


秦晓宇看到这些记录孩子们生长状态的纪录片和素材非常兴奋 。 “当我看到这些孩子影像的时候 , 我觉得一个电影有了灵魂 。 影片人物真正的魅力 , 就是你可以被他打动 , 可以信任他 , 觉得在看电影的这一段时间内认识这么一个人 , 是值得的 。 ”
王丽娜|影院复工的第一部新片,是你从未看过的维吾尔语电影
本文图片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小主人公艾萨 。
秦晓宇当即就决定立项 , 带着王丽娜和纪录片飞抵上海 , 和“大象伙伴影业”另一位创始人吴飞跃商量 , 希望一起支持王丽娜把这部纪录片拍成长片 。 商量的结果是 , 不但拍长片 , 而且拍成剧情片 。
有了纪录片作基础 , 故事大纲很快就确定下来 。 王丽娜现在回想 , 自己等于以拍纪录片的方式建构了剧本 , 这显然是非常奢侈的经历 。 她认为电影中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 , 并不在日常生活之外 , 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 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 看似朴实平淡的剧情也能成为电影 。 “作品一定不是在幻想之中 , 而是产生于你与这个世界连接的地方 。 ” 王丽娜说 。
在剧情片剧本的理念上秦晓宇和王丽娜达成了共识 , 一旦围绕某一个强烈核心的任务 , 出现强有力的结构线索 , 那么生活褶皱中的微妙变化就会被削减 , 就打破了片中最吸引人的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 。 所以 , 新剧本对王丽娜已经拍摄的内容进行了重构和重述 , 形成了整体性的故事走向和脉络 , 但并没有剥离、超越孩子们的生活 , 最终呈现出散文诗的状态 。
【王丽娜|影院复工的第一部新片,是你从未看过的维吾尔语电影】当年8月 , 王丽娜邀请自己的硕士导师李勇担任摄像 , 李勇带来了自己的录音师 , 他们飞快组建成一个六七个人的小团队 , 进疆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拍摄 。
没有一位职业演员
《第一次的离别》以艾萨和凯丽两位小主人公的视角展开 , 片中的情节大都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的故事 。 全片没有一位职业演员 , 所有人物都是村子里的村民 , 以真实身份展示着他们在生活中最自然的状态 。
能让素人在摄影机面前自如 , 依靠的还是王丽娜拍摄纪录片时与村民的朝夕相处 , 一年多的时间 , 人们已经习惯镜头的存在 。 他们也与王丽娜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 “就像你在家里拍你的爸妈 , 他们绝对不会防备你 , 或者觉得不自然 。 ” 王丽娜在电话中说 , 此时 , 片中的小凯丽就在她身边不远处熟睡 。
这种天然的信任与放松给影片带来了很多惊喜 , 尤其是小演员 。 拍摄时 , 王丽娜避免让孩子知道她是导演 , 最大程度隐藏工作人员 , 尽可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环境 , 把摄像机架好 , 省去所有开机关机环节 。 只告诉孩子们 , 在规定场景中完成一件事情 ,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 , 有几句话要说出来 , 剩下的就是让他们自由发挥 。 王丽娜常常在不同时间孩子们不同状态下 , 将相同的情节拍摄多遍 , 孩子们自由发挥的台词每次都不同 , 王丽娜选取他们最真实的样貌 。
凯丽普通话考试不及格被老师训斥那场戏 , 老师知道剧情的安排 , 但小演员并不知道 , 当老师说出她的成绩批评她时 , 凯丽的反应和眼泪都是真实情绪的流露 。 在课堂上 , 艾萨的老师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 , 他说想成为医生 , 治好妈妈的病 , 挣更多的钱帮家里解决困难 。 老师问“还有呢?”他说 , 想给自己买一个玩具 。 老师的问题是王丽娜安排好的 , 但并没有安排艾萨如何回答 。 朴素的语言和心愿 , 就是他们生活本来的面目 。
一共一年半时间 , 每个季节剧组都进疆拍摄一个多月 , 王丽娜把展现成长的四季拍全了 。 然而钱也不够花了 , 弹尽粮绝的时候 , 监制秦晓宇拿着粗剪的影片素材登门了三四十家投资公司 , 大家都有顾虑 , 一是新疆题材的片子能不能过审 , 二是这个拍纪录片的团队能不能把剧情片拍好 。 最后 , 秦晓宇个人投了80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