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胖聊历史|做出了怎样错误的选择,司马光在短暂宰相生涯中
今天跟大家聊聊司马光在他短暂的宰相生涯中 , 做出了怎样的错误选择 , 让此后的大宋王朝陷入了一片混乱 。 提到司马光 ,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大家在小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 , 除了儿童时代这么一个英勇的事迹之外 , 司马光更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巨著 , 使他成为了伟大的史学家 , 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更为尊贵的 , 那就是他是北宋中期 , 朝堂上非常坚定的反对派 , 甚至可以说他是反对派的首脑之一 。
文章图片
宋朝的大臣们
宋神宗二年 , 年轻的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 , 而这期间提出强烈反对的正是司马光 ,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 , 我们去回看那段历史 , 都会感觉到这次反对派与革新派的斗争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 王安石想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 , 那么改变的方法就是打破原有的制度 , 创立新的规则 , 而司马光作为反对派的领军人物认为 , 全国的财政收入就这么多 , 君王和朝廷如果不瞎折腾的话 , 那么维持现有的局面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其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司马光的思维 , 我个人觉得司马光并没有任何错误 , 而且他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
文章图片
司马光与王安石
可是不管谁有理 , 总之变法的脚步一旦开始 , 那么就很难把它停止 , 宋神宗和王安石就这样坚定不移的执行着变法的步骤 , 反对派一切的努力都没有奏效 , 那么司马光去哪儿了呢?司马光去了西京洛阳 , 在这段时间他辞去了一切官职 , 唯一做的一件事儿就是编书 , 编那本儿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这一年司马光正好是52岁 。 司马光编书一共编了15年左右 , 在这15年期间 , 朝廷的政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 王安石的变法失败 , 宋神宗英年早逝 , 这也意味着朝廷的革新派彻底失去了他们的靠山 , 而反对派重新站在了政治的高点之上 。
司马光顺理成章再次的成为反对派的首领 , 要知道在15年前因为反对派的失败 , 司马光离开了朝堂 , 开始了自己的编书生涯 , 现在变法失败了以前的敌人 , 一个又一个的倒下了 , 其他的反对派的大佬们 , 也死的死 , 老的老 , 司马光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了最有话语权那个人 。
文章图片
高太后
除了资格老以外 , 司马光手中还握有一张底牌 , 那就是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 , 要知道宋神宗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 , 宋哲宗即位 , 而这个孩子当时才只有9岁 , 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 这个时候高太后作为祖母重新出现在朝堂之上 , 开始垂帘听政 , 但是高太后毕竟也十几年没有处理过朝政 , 急需要一位熟悉朝政 , 并且有一定名望的人来主持大局 , 而这个人非司马光莫属 , 这也就使得司马光在政治上多个一个强援 。
文章图片
励精图治的神宗
同僚们的拥护 , 上司的赏识 , 可以说司马光这一次应该能够在朝堂之上展现自己的抱负 , 施展自己的才华 , 可是当司马光成为了一朝宰相之后 , 他做了些什么呢?简单的来说 , 除了废除王安石的变法以外 , 他什么都没做 , 甚至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后人 。 他出任宰相的第一件事 , 就是把王安石所有的变法全部废除 , 对王安石任用的官员通通的进行打压 , 按理说他这样做应该是能够得到反对派的认可 。 但是无论是 , 革新派还是反对派对司马光的这种做法似乎都不买账 , 革新派对司马光的仇恨那是刻骨铭心 , 在这里也不用多说 。 可是为什么连反对派都不满意司马光的做法呢?当时反对派的另一位大佬苏东坡就曾经表示过 , 虽说王安石的变法是有些过激和不当的地方 , 但是还是有些好的东西我们应该保留下来 。 你怎么能不问青红皂白全部废除呢?还有的反对派对司马光 , 处理革新派的手段也提出了质疑 , 认为司马光做的不够狠 , 不够绝 , 这样很可能会让革新派有喘息的机会 。 甚至对反对派进行反扑 , 从这两方面我们就能够看出 , 司马光在他当宰相的这18个月当中 , 真的可以称得上是里外不是人 , 因为没有人支持他 。
推荐阅读
- 娱乐盘点大剧院|司马小绢讲历史:揭秘古代当铺之间的暗号
- 丹说历史|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冯姓先祖,后代将相辈出,历史上的小人物
- 小高说历史|为了得到男友的爱,不惜性命,留下感人5字遗言,年轻貌美女毒贩
- 是我历史君|进去10人有9人出不来,600年无人破解,专家:梅花阵,湖南一古村
- 历史的皇宫|外国历史还有四位高皇帝,全部是开国君主,除了中国历史的高皇帝
- 中国青年网|英女子秘密买下有900年历史的古城堡
- 萌小糸说历史|下面人物6选1,你会选择跟谁去盗墓?,如果你穿越成摸金校尉
- 马露聊历史|出身成谜,受宠后乾隆给的封号却令人费解,她近30岁才嫁给乾隆
- 砚武|作为开国君主的刘邦为何历史评价不高?
- 历史图片社|却碾压乾隆的四万首,其中一首大家都背过,刘邦一生只留下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