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地图|“大局尽在手中”的建文帝为何会赢不了朱棣?( 二 )


身为三军统帅 , 敢这么不要命的 , 纵观史书也就项羽和刘秀了 。 是不是这句话灵验了 , 这不得而知 。
也因为这句话 , 朱允炆在后世的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 , 一直都被饰以书生儒士的形象登场 。 他身边的心腹也都是齐泰、方孝孺这样的儒士 , 儒士治国还行 , 可一旦到了战争时期就有些难撑场面了 。
一起看地图|“大局尽在手中”的建文帝为何会赢不了朱棣?
文章图片
影视剧中的朱允炆
这也不是说儒士没用 , 朱棣手下也不缺智囊团 , 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儒士的入仕方式 。 靠阴谋算计、军功上位的谋臣 , 这就和靠科举的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
其次在经历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之后 , 朝廷中能人异士不是被杀就是为了避祸跟着朱棣为首的这些藩王 。 至靖难之役爆发时 , 建文帝的朝廷里 , 竟然不得不让六十岁的耿炳文挂帅出征 。
一起看地图|“大局尽在手中”的建文帝为何会赢不了朱棣?
文章图片
虽说有廉颇虽老尚能饭的佳话 , 却也凸显出建文帝当时面临着“蜀汉无大将 , 廖化作先锋”的窘境 。 可能这位苍髯白首的耿炳文老将军还不如当年的廖化 。
纵观耿炳文的一生 , 也只有坚守长兴十年这一战绩 。 但长兴也不是什么兵家要冲 , 即使守了十年 , 也算不上是什么奇功 , 在乱世那种争名夺利的时代 , 没多少军功也只能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姑且算是中庸 。
建文帝一方的人才凋零
建文帝一方是保守派的老将 , 而另一方的朱棣不说丘福、陈懋这些名将 , 就连手下的太监都能上战场立奇功 。 在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 , 一名太监屡立奇功、重创建文帝的守军 , 并因此赐姓“郑” , 这位就是后来下西洋的郑和 。
一起看地图|“大局尽在手中”的建文帝为何会赢不了朱棣?
文章图片
一方人才凋零、一方人才济济 , 谁胜谁败显而易见 。
耿炳文虽然中庸 , 但至少占据天时、地利 , 和朱棣对阵虽然没有突破 , 但却也不会出现大溃败 。 正当朱棣绞尽脑汁想出速战速决 , 在自己弹尽粮绝之前 , 突破耿炳文这一壁垒的时候 , 建文帝的表现就有点像是长平之战时的赵孝成王 。
耿炳文本就是防御型的主将 , 他的任务就是稳住防线 , 偶尔弃车保帅也是情理之中 。 可建文帝就不这么想了 , 他认为耿炳文占据优势却屡战屡败 , 那么必然也是老了 , 脑子不够用了 。 于是 , 派遣一个类似于赵括的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主帅之位 。
李景隆是什么人?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官二代 , 父亲是曹国公李文忠 , 也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批人 , 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 他自己自幼饱读诗书 , 人长得高大帅气 , 颇得朱元璋的喜欢 。
这人生经历 , 换个名字真的可以完美切合赵括 , 可赵括至少还比他忠诚 。 李景隆取代耿炳文之后 , 统帅着超50万的军队 , 兴师北伐 。
这50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概念?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上(刘邦)常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 , 各有差 。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意思就是刘邦问韩信自己能统帅多少人的军队 , 韩信说最多十万人 。 后来的白马之围也证明了韩信说法的准确性 。 刘邦何许人 , 在中国史里身为千古一帝、汉王朝的创始人 , 在世界史里被凯撒一同誉为“人类史上最具前瞻性、影响最大的帝王” 。
一起看地图|“大局尽在手中”的建文帝为何会赢不了朱棣?
文章图片
况且刘邦只能带兵10万 , 那么这个初出茅庐的李景隆又有何德何能身为50万大军的中军大将?
在朱棣得知建文帝换上李景隆之后大喜过望 , 称李景隆为“豢养之子” 。 在朱棣的心中 , 建文帝换将的举动无疑是给了自己突破的机会 , 战局越发像是长平之战的复刻版 。
李景隆与朱棣对线的两个月里 , 他表现的甚至不如赵括 。 朱棣兵力不多 , 为了不在和阵地上落下风 , 基本上他都是亲自率兵倾巢而出 , 而大本营北平里除了几千老弱病残就剩一个靠儿子当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