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古代历史|北齐、北周为何热衷于“胡化”?原因有三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被先进的汉族文化所折服吸引,从而引发他们的“汉化”热潮,他们抛弃本民族落后的文化,积极吸取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各方面的知识,这种“汉化”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发展的主流。
然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却有两个王朝,出现了热衷于“胡化”的现象,这两个王朝就是北齐和北周。
“胡”,在秦汉之前是指我国北方夷狄各族,特别是指匈奴。
文章图片
汉朝之后,“胡”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原与西域交往的扩大,“胡”的指称范围也扩大了,逐步成为我国北方和西域夷狄以及羌戎各部族的泛称,不在局限于专指匈奴。
魏晋时期,“胡”的含义更加宽泛,其不再是指称某一古代民族或某一部族的专名,而是成为一个与中原汉文化相对照、相区别的泛文化类的概念,也就是说,“胡”与“汉”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对立面。
与北魏孝文帝竭尽全力推行“汉化”不同的是,北齐、北周这两个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却出现了诸多的“胡化”现象。
北齐和北周是分别继承从北魏政权分离出来的东魏和西魏所建立的政权。北齐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洋,北周的建立者是鲜卑族的宇文觉。
文章图片
高洋虽然是汉人,但因其常年累月地居住在北边,生活习俗同鲜卑族一样,因此,在北齐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胡化”的风气,那些鲜卑族或鲜卑化的汉族人热衷于西域的歌曲、舞蹈、游戏等,这种风气,甚至延续到了唐朝的初期。
北齐、北周还大行胡姓之风。胡人的姓氏自古就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不同。北魏孝文帝实施的一系列汉化措施,其中就有对胡姓的汉化。
但是,北魏灭亡之后,继北魏而立的东、西魏和北齐、北周却实施了一系列复胡姓、赐胡姓的措施,使孝文帝苦心推行的汉姓不复存在,比如,在孝文帝时期被改的胡姓如元姓,重新改回了拓跋氏。
【 国古代历史|北齐、北周为何热衷于“胡化”?原因有三】那么,北齐、北周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胡化”呢?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三方面原因:
文章图片
首先,统治者有仇视“汉化”的心理
北齐、北周的奠基者高欢和宇文泰出身豪强,他们在六镇起兵的推波助澜下,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
而六镇起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留在北方的一些鲜卑贵族地位下降,这些没有接受汉化的北方六镇的军官被排斥在了门阀之外,地位较低,与南迁汉化之人及朝廷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和矛盾,他们有着浓烈的仇视汉化的心理。
因此,北齐和北周建立后,统治者为了笼络胡族将士和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他们兴胡排汉,大行胡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儒家思想弱化,胡风盛行的背景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及道教的兴盛,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特别是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五胡”对儒家思想不屑一顾,导致北方大多数民众的儒家伦理观念逐步淡薄,而入主中原的胡族及胡文化逐渐影响到各个方面,作为后继者,北齐、北周产生胡化的现象,也就比较正常了。
文章图片
第三,复胡姓赐胡姓,巩固统治
在北齐和北周的军队中,既有鲜卑士兵,又有已经汉化的胡人及汉人,这些不同种族的士兵之间有较大的民族隔阂,从而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北周不仅恢复了胡姓,也为一些汉人赐予胡姓,这样,军队内部的矛盾变小甚至消失,战斗力也就得以迅速提升。
实际上,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观看民族融合、文化融合,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虽然汉化是主旋律,但当汉化遇到挫折时,适当地进行“胡化”,起到了缓和“汉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历史也就在不断地冲突交往中又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发展新的源泉。
推荐阅读
- 德国| 山东与德国:有着长久历史的经济伙伴
- 电影|历史上全球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排行榜,哪部是你最喜欢的电影?
- 笑笑的穗子|古代没有烤箱,那么古人是怎样做出可口的小点心的呢?
- 指纹|生物识别技术:历史、风险和未来
- 历史解密坊|山西宁武有“诡异”悬棺,游人可以从棺体的缝隙,窥视到里面东西
- 华天说美食|麻与辣完美结合的重庆火锅,一个地域的特色,一个历史的传承
- 开播|《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开播,看历史与现代如何擦出别样火花
- 弋说历史|湖北一考生因自创霸气姓氏走红,或成全国唯一,众人好奇咋上户口
- 精华|古法工艺修缮!香山将重现清乾隆时期古水系历史原貌
- 盘点历史|当妈还这么少女,双麻花辫赵丽颖上线,清爽半袖搭配短裤活力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