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江新洲( 二 )
堤在,家在!
7月13日,江洲渡口 。
从市区开往岛上的轮渡一靠岸,数以百计的摩托“铁骑”、车辆蜂拥而下 。
孤岛防汛,最缺的是人 。江新洲常住人口约7000人,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岛上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千人 。“江洲儿郎,汛情紧急,家乡盼你回家支援 。”面对罕见洪水,7月10日,当地不得已发出一封情真意切的防汛“家书”,号召青壮年游子返乡抗洪,守卫家园 。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防汛人员在搬运沙袋,加固堤坝,他们中大部分是主动返乡参与防汛人员(7月13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团洲村村民余海松供职于上海一家水利公司,在手机上看到这条消息,心里一揪,第一想法是回家,但又担心公司业务繁忙不肯答应,心中忐忑不安 。在得到公司肯定的答复后,余海松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立刻冲到了火车站 。
没有买到高铁动车票,就坐十几个小时的慢车 。7月15日,他到达九江时已是晚上10点,第二天坐最早的一班轮渡上岛,家都没回,直奔北堤 。
“先回家再上堤,得绕10多公里,我不想把时间耽误在路上 。”余海松说 。
问及为何不远千里返乡防汛,他说:“22年前江新洲破坝,洪水冲毁了我的家,每每回想这段遭遇,就锥心地痛 。”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防汛人员在搬运沙袋,加固堤坝,他们中大部分是主动返乡参与防汛人员(7月13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堤在,家在 。对多次遭遇洪水漫灌的江新洲人来说,对家的眷恋尤为强烈 。
“当年破坝,整个江新洲花了10年时间才恢复元气,我们再也不想当‘难民’了 。”56岁的装修工人王南桥说,自己年轻时就和父辈们一起挑土筑坝,付出了多少血汗,经历了多少困苦,才有了今天的家园 。
“500元一天的工钱不赚了,我要回去守大堤!”王南桥说 。
江洲镇官场村村民邹巧玉喜欢和村里姐妹跳广场舞,但后来由于不少人陆续搬到了市区居住,一年到头很难凑齐 。今年防汛,她惊讶地发现,许久未见的姐妹们都回来了 。
最困难的时候,邹巧玉和十多个姐妹组成增援队,哪里人不够就去哪里 。“一般的防汛,我们只负责在家做饭 。但这次不一样,人手太紧了 。”邹巧玉说,一包沙子四五十斤,一人扛不动就两人抬 。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126防汛哨所,主动返乡参与防汛的青年张洋(右)和同学黄傲一起装填沙袋(7月13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在江新洲最吃劲的几天里,全岛回来了4000多位青壮年 。大家顶着大雨日夜奋战,或巡堤查险,或装沙垒坝 。饿了,就随便扒两口;困了,就躺在哨所眯一会,拼尽全力只为把家守住 。
1998年9月,江新洲南堤的安置大棚里,一个女娃呱呱坠地,父母给她取名“志江”;在洪水中出生的志江,今年刚大学毕业,二话没说便扛起铁锹上了大堤 。
心齐,无惧!
68岁的梅俊洲是后埂村的老支书,近半个月来每天在1.5公里长的堤段上走4个来回巡堤,步伐慢不是因为腿脚不便,而是想看得更细 。
他说,每到汛期都是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到了夜里两三点都睡不着,闭上眼睛都是堤坝 。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村里有人说梅俊洲是“憨巴”,他自己却觉得还有更“憨”的 。
时间拨回到22年前,梅俊洲依然记得,为了堵住洪水冲刷坝体形成的涵洞,保住村民生命财产安全,13名镇、村干部推着一艘渔船二话没说就跳了下去,没成想遇上漩涡,一下子连船带人全卷了进去 。当时大家都以为人没了,幸好被冲到附近田地里,捡回了命 。
推荐阅读
- 足球联赛|青岛城市足球联赛继续冒雨进行 再现13:0大比分
- 马术|这个周末来即墨感受“骑士精神” 马术比赛约起来
- 电影院和夜生活一起回来了,哪座城市的夜晚最有活力?
- 好危险!两岁男童误启电动车 翻车缝了近60针
- 喵房网|国家政策支持,郑州主城区迎来重大利好
- 知行互动TV|团泊南?饼摊这么大,小心吃不下
- 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出借他人赚利息 违法且合同无效
- 责任|39天!北京战“疫”时间线
- 美食生活帮|不知道吃什么,试试这道炒年糕
- 韩庚:皇冠仍在,只为突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