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见缝插针 口袋公园今年再增50座总数超200

:原题为_上观|见缝插针 口袋公园今年再增50座总数超200。
去年11月起 , 去东余杭路幼儿园接孙女放学的陆阿姨有了新发现 , 园门口原本一块拆迁后的空地 , 被改建成了一座充满童趣的口袋公园 。
【上观|见缝插针 口袋公园今年再增50座总数超200】“以前站着等孩子放学 , 现在有坐的地方了 。 ”陆阿姨说 , 离家门口四五分钟就有这么多有趣的设施 , 就连大人也舍不得走 , 几乎每天都会带孩子来玩一会儿再回家 。
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 , 也有和陆阿姨一样的感受 。 上海“十三五”期间不遗余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 还绿于民 。 截至2019年底 , 上海已建成151个口袋公园 , 数量比2018年底增加了66% 。 今年 , 又有50座口袋公园计划落成 。 这些市民“家门口”的小型绿色公共空间 , 将有效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性 , 更是公众生态获得感最直接的源泉 。
还绿于民
口袋公园最早来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纽约公园协会的提议 , 也称袖珍公园、迷你公园等 , 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 , 常常以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 , 为当地居民休憩、社交所用 。 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等都是口袋公园的一种形式 。
对于口袋公园的具体规模 , 目前学界仍未有明确界定 。 如果以口袋公园在上海的主要形式——街心花园为例 , 根据《上海市街心花园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 街心花园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 。
虽然规模小 , 但口袋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不一定比大规模公园容易 。 最难的地方在于 , 如何尽量兼顾公园承载力和舒适度这一对矛盾——周边的居民、游客都想来这里缓解疲劳和释放压力 , 但身处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域 , 这里又很难保证不会“人挤人” 。
有时候 , 因为离得近 , 许多市民对口袋公园的期许甚至远超大型公园 。 在他们眼中 , 口袋公园既要丰富街景、美化市容、改善环境 , 还要为附近居民提供游玩或休憩的场地 , 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项目 。
“截至2019年底 , 上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8.3平方米 , 比2016年底多出0.48平方米 , 但距离国内外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追赶差距 , 除了继续推进大型“绿肺”的建设 , 上海还要着眼小处 , 做精细文章 , 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口袋公园 , 将成为上海在打造生态之城方面追赶其他先进城市的重要手段 。
见缝插针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 , 大多数口袋公园要“见缝插针” , 充分利用一些城市的“边角料”改造而成 , 加之周边市民的殷切期望 , 倒逼着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们“螺蛳壳里做道场” 。
通州路上的童梦园就是一例 , 面积才1000平方米出头 , 却因为毗邻居住区、幼儿园、商业广场 , 要兼顾多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
“这里的设计可谓绞尽脑汁 。 ”上海新虹园林工程合作公司副总经理许爱军介绍 , 在这座口袋公园 , 所有设施都力求有多重功能 。 比如 , 在塑胶步道上喷涂标有英文字母的方格 , 让孩子能玩“跳房子”的游戏;灌木和小广场之间的木制隔离栏 , 嵌入了卡通动物头像、黑板和哈哈镜;花坛故意降低高度 , 边缘做成高低错落的流水型 , 让大人和小孩舒适地“对号入座” 。
4公里外的广粤路绿道沿线 , 空间同样捉襟见肘 。 虹口区绿化部门反复调查 , 硬生生找出10扇“天窗”——乔木较为稀疏、光照条件较好的空间 , 规划了10座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 , 目前 , 其中7座已对外开放 。 “不能因为小就草草了事 , 反而更要精益求精 。 ”虹口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总工程师黄岭表示 , 每一座口袋公园都有“当家”的观花或观叶植物 , 站上“C位”前 , 它们都经历了严苛的适应性竞赛——虹口区绿化部门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植物园等单位合作 , 筛选了20多种抗性好、适应上海水土的观赏植物 , 栽种到口袋公园内 。 以金萱园为例 , 表现好的“凝望”和“西瓜片”将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 而“后劲不足”的“印度天空”如果再没有起色 , 就会被淘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