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苗榕谈育儿那些事儿|如何面对儿童精神分裂症?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秦苗榕谈育儿那些事儿|如何面对儿童精神分裂症?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本文插图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 , 家庭在治疗和康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在讨论家庭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前 , 我们先来看看以往研究中所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家庭的沟通特点:
1.双重束缚
【一个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在住院期间恢复良好 , 母亲去探望时 , 他非常高兴 , 激动地抱住母亲的肩膀 。 但母亲僵硬地站在那里没有回应 , 这个男孩只好把胳膊撤了回来 , 有些不好意思 。 这时母亲却问道 , “你为什么不拥抱我了 , 难道不爱我吗?你不要总是很害羞的样子 , 要多表达自己的感情 。 ”】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 , 母亲的行为所暗示的信息 , “别碰我” “你不能相信你自己的判断” “无论你怎么解释我所表达的信息都是错的” 。 这样的沟通和交流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变得更加沮丧 , 甚至带有暴力和攻击倾向 。
这样的沟通方式被定义为“双重束缚” , 也可以看作是家庭中无论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取悦家人 , 家人的回应都是负面和惩罚性的 , 使孩子无所适从 , 产生心理矛盾 。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 , 孩子只好放弃和家人和外界的接触 ,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2.不一致
【孩子:你答应这周末带我去游乐园的!
妈妈:我才没有答应过你 。
孩子:你明明答应过我 , 为什么说话不算数!
妈妈:你是说我错了吗?
孩子:反正不是我错了!就是你错了 。 】
家庭中的不一致体现在很多方面 , 包括家庭成员对现实解释的不一致、认识方式不一致、时间格局与关系格局不一致 。
对现实解释的不一致指的是家庭沟通中缺乏一致性与恒常性 , 家庭内部的信息交流高度变化不定 , 刚发出的信息马上就失效 。 无论在个人层面或是家庭层面上 , 对行为性质的归属始终没有肯定而明确的认识 。
认识方式指的是所有成员的认识方式都是非此即彼型的 , 矛盾焦点往往去争论究竟谁是对的 。 而同一时间同时存在不同观点 , 结果导致互相妨碍且关系多变 , 没有明确的关系格局 。 这些不一致都会导致孩子的困惑和混乱 , 从而进一步表现为退缩 。
3.沟通的不透性
【秦苗榕谈育儿那些事儿|如何面对儿童精神分裂症?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每次我不同意妈妈说的话时 , 她好像总是会自言自语 , ‘哦 , 我知道你这么大声是想说什么 , 但我知道那不是你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 ’然后 , 她就忘了我刚才说过什么了 。 ”】
我们发现父母往往不能留意到孩子的真正想法 , 而孩子也没有留意到他的想法其实没有(或者说不能够)被父母感知 。 家长似乎经常不理会孩子的想法 , 因为觉得那些想法不中听 , 或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符 。 家长认为孩子“应当”按照自己所设想的那样来表现 。 然而重要的是 , 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孩子觉得已经将信息表达出来并得到理解了 , 于是做出了相应的行为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孩子肯定会被后续的对话弄糊涂 , 会感觉自己好像总是不停撞上一堵坚硬的玻璃墙 。 这导致孩子的困惑源源不断 , 这种感觉会带来沮丧和绝望 。
可以看到 , 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 他们在沟通中存在的种种言行矛盾 , 以及这些沟通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
当然 , 这些沟通特点是学者们在案例和研究中不断总结得出的 , 不代表所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都是同样的沟通模式 。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未明 , 目前的研究提示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因素、脑影像异常、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 。 所以 , 了解和探讨家庭的影响并不是为了让家庭成员沉溺于过去或互相指责 , 而是为更好地帮助孩子与家庭 , 改变当下的状态 。
对家长来说 , 帮助孩子及时就医、遵从医嘱是首要的 。 如果发现家庭可能存在一些沟通问题 , 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