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一季度亏21亿,现金流吃紧,若赴港二次上市能否救华住( 二 )



酒店业、旅游业都对外部环境十分敏感 , 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业绩就会受很大影响 。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 , 汉庭遭遇危机 , 谈好的第二轮投资凉了 , 资金链断裂 , 季琦卖掉手中的如家股票来补贴汉庭的资金 , 用行动安抚投资人;汉庭还利用危机苦练内功 , 紧抓成本控制、员工培训、IT系统建设 。
最终 , 季琦带着汉庭渡过了危机 , 并在2010年3月登陆纳斯达克 , 创造了让三家公司在美上市的奇迹 。
2012年底 , “汉庭酒店集团”正式更名为“华住酒店集团” , 取意“中华住宿” , 随后加快了扩张步伐 , 不断用投资收购的方式扩大自己的中端品牌战线 , 降低竞争对手带来的威胁:
2014年 , 华住成为雅高、宜必思等5个品牌的品牌经营和开发商;2017年华住全资收购了桔子水晶酒店集团 , 一年后又收购国内精品度假酒店品牌花间堂 。
2019年 , 华住总营收达到112亿元 , 十年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0.5% 。
截至2020年3月31日 , 华住旗下酒店共有5953家 , 旗下包括华住、雅高、桔子水晶三大酒店系列19个知名酒店品牌 , 覆盖从高端到平价、从商务差旅到休闲度假的各个类型 , 是规模仅次于锦江的第二大酒店管理集团 。
华住的品牌矩阵
或加快回港上市为公司补血
这些年 , 华住还将触角伸向了国际 。

2017年 , 华住向印度OYO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2018年 , 华住全季酒店首家海外直营店落户新加坡;2019年底 , 更是花费7亿欧元全资收购了德国第一大本土酒店品牌德意志酒店集团 , 进一步丰富华住在豪华和高端领域的产品线 。
今年1月 , 华住还提出与香港券商华盛证券设立一只金额1亿美金的基金 , 专门用来收购日本的酒店业务 。
2019年底 , 德意志酒店的RevPAR高达67欧元 , 本来可以为华住极端源源不断贡献现金流 。
没想到因为卫生事件的发生 , 德意志酒店的入住率和RevPAR大幅下降 , 这笔收购不仅没有给华住带来利润 , 还把净负债水平推到了历史最高位 , 并对公司现金流造成了巨大影响 。
2020年第一季度 , 华住的投资现金流出为52亿元 , 其中50亿用于支付收购德意志酒店 。
截至3月底 , 华住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余额仅为18亿元 , 可供公司使用的未动用信贷额度为20亿元 , 公司债务总额136亿元 , 资产负债率高达91.16% , 偿债压力巨大 。
在卫生事件和现金流吃紧的双重因素作用下 , 华住的海外扩张战略已经严重受阻 。
值得注意的是 , 此前曾传出消息 , 华住可能今年底回港二次上市 , 计划集资5至10亿美元 , 公司正与财务顾问商讨相关事宜 。

对此 , 华住官方表示不对市场猜测进行评论 , 但不排除发生的可能性 。
有分析就认为 , 华住赴港二次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大 。
毕竟回港二次上市是目前中概股比较普遍的动向 , 华住没有理由置身事外 , 公司还现金流吃紧并承受着巨大的债务压力 , 在香港上市可以缓解资金压力 。
更何况 , 华住为了在国内市场突围 , 提出要将酒店开到三、四线城市 , 开到小镇上去 , 未来3至5年内在1000个城市铺设超过1万家门店 , 今年一季度华住就新开296家店 。
要实施“千城万店”计划、应对运营成本的上升 , 公司也需要大笔资金 , 上市是短期内最可行的途径 。
因此人们猜测 , 在卫生事件让全球酒店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 , 华住可能会加快二次上市的节奏 , 业务重心更加贴近中国市场 , 同时收缩海外扩张的脚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