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二 )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后来,设计者们发现,动物展舍的不同区域,不一定需要紧紧相邻。两个不相邻的笼舍,通过一个通道连接起来,照样能让动物移动。这样的连接方式,在空间利用上更加灵活,也更容易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悬在空中的通道,可以利用道路上方的空间,将多个分散开的展舍连接起来,还有可能让游客在下方观看上方通过的动物。
于是,这样的动物转移通道,就成了国际上很多先进动物园喜欢使用的一种设计方式。南京红山的中国猫科馆的空中通道是怎么用的?我先给大家看一个视频,视频素材是我找园方要的。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是不是很有意思?
当然,这样的空中通道,并不只是做出来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如果是那样,很容易进入歧途——我曾见过有个动物园给老虎做了个空中通道,把老虎赶进通道,然后两边一堵,就让它在通道里面给人看。这种逼迫的状态可很不好。
对于红山来说,这些通道更大的意义在于转场。中国猫科馆有九个展舍,其中一个是给豹猫的,剩下八个,都由或空中或地面的转移通道连接,里面饲养了五只动物——三只豹,两只猞猁。
如果长期将一头动物,放在同一个展舍内,这个展舍就算环境再丰富,时间久了动物也会失去新鲜感,行为就会变得不那么丰富。所以,中国猫科馆的设计者,就设计了这些通道,让这些动物,能够隔一段时间,利用通道换一次笼舍,这样,就能增加动物生活环境的丰富程度。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最终,每一只动物都会住遍每一个笼舍。
【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让动物们串笼的过程很有意思,特别像华容道。但是,让它们移动的过程可没有华容道那么容易,说动就动。这就得靠饲养员日复一日的正强化行为训练,得让动物对廊道脱敏,得让它们愿意走过去。我很期待有一天,这样的转场能成为一种特别普通的过程,能够在游客面前实现。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不过呢,这样的转场大循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豹子们转场没啥问题,它们是中国猫科馆无可争议的老大,怎么转,都无所谓。但是,猞猁就遇到了点麻烦:当它们感受到新住处里有比自己强大的掠食者的气息时,会感觉到紧张,会找地方躲起来。这对于动物本身和动物展示来说都是不利的。
不过,这样的问题,是在为动物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时产生的。多做事多说话的人就是容易多出错,就算有这样的问题,那也比不做事不说话的人好太多了。我很期待红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肯定能给大家再上一课。
自然教育的难题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刚进中国猫科馆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装置:一座画了豹子涂鸦的集装箱小屋。咦,这不就是猫盟CFCA在山西和顺的保护站吗?
猫盟是一个致力于研究、保护中国猫科动物的民间公益组织。他们在全中国各地的保护区中安装红外相机,做基础调查。有了这些数据,才有可能科学的保护。在山西和顺,他们管理着一个保护区,那个保护区中的顶级掠食者就是豹子。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猫盟的和顺站。
原来,红山的中国猫科馆,在科普上和猫盟深度合作,在展区中复制了和顺保护站,集中展示了野外保护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以此为抓手,介绍了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知识。这样的深度合作,似乎在中国动物园里还是第一次。
指向保护工作的科普展陈,加上展现生态环境的动物展舍,呈现出了这样一种效果:这座中国猫科馆,展现的不只是动物,而是动物所处的生态,和它们所需要的保护。我认为,自然教育如果不能导向保护,而仅仅是物种层次的科普,那就是低级的科普,就算玩出花来也不到位。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和顺站的昆虫旅馆这里也有。中国猫科馆所处的位置,其实是园内昆虫种类、数量最佳的位置,放这么一个昆虫旅馆是锦上添花,教育意义更大。所以,你们知道前两天的宣传片里为啥有虫子了吧。
所以,尽管中国猫科馆的科普装置还缺些东西,有些文字还需要再调整,我依旧会觉得这座展区的科普教育做得不错。方向对了嘛。
但是,有个问题我非常担心:游客看不到动物怎么办?
 红山|给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文章图片
前文说了,中国猫科馆的展舍,还原了自然环境,有很多或天然或人工的遮蔽处,动物可以躲里面。这一点在豹猫身上特别明显:它们本来就比较怕人,有地方躲,人多的时候自然就躲着不出来了。
中国猫科馆我去了两趟,一趟是清晨,一趟是下午,其实两趟都看到豹猫了。但它们都是躲在角落里,悄悄的观察我。我需要左腾右挪,找好角度,才能看到豹猫的半个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