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大中国年轻人贫穷恐惧,低欲望社会会来吗( 二 )
图/人民视觉《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 , 45.6%的青年在消费时倾向于购买“绿色环保产品” , 45.3%的年轻人群会被“有补贴或折扣的商品”打动 , 42.4%的年轻人群愿意选择“具备多功能用途的产品” , 而“明星同款”(4.3%)、“上市新品”(28.7%)则相对兴趣偏低 。 年轻人的消费变得更实惠和实用 , 而不是跟随明星喜好和非新品不可的炫耀式消费价值 。《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还显示 , 在疫情带来的最长假期中 , 直播购物出现井喷式增长 , 年轻人正越来越体现出家庭责任感 。 苏鹏表示 , 疫情催热的“宅经济”使他第一次尝试直播购物 , 线上花销明显增多 , 芒果TV、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陆续发力综艺、网剧大制作 , 因此他在全网都充了会员 , 以打发疫情封闭在家的时光 。 闭门不出的日子里 , 苏鹏用节省下来的外卖费为父母购置了新的通勤鞋 , “与家人相处时间更多 , 关系更为密切” 。此前 ,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的报道称 , 自新冠病毒在中国暴发以来 ,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重点发生了更广泛的转变 , 更关注家庭、精选品牌和网上购物 。张小海对《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因疫情期间采取在家线上办公的方式 , 因此优化居家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 今后也将更关注家庭方面的消费 , 希望营造一个更好的居家环境 。小玉也表示 , 疫情期间 , “家庭转向”的消费趋势十分明显 , 在刚结束的“618”年中大促中 , 她用三个月的研究生补助为父母购置了一台空调 , “在家住的时间很长 , 对家庭责任感更强了” 。来自大调查数据联盟京东的数据显示 , 疫情期间 , 26岁-35岁的年轻人群成为家中“顶梁柱” , 他们购买了全站50%的果蔬 , 55%左右的禽蛋肉品 , 近60%的冷藏冷冻产品 , 及53%的海鲜水产 。促消费与理性消费的平衡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 在今年外贸下行的情况下 ,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将更为明显 。 超过4亿的90后及00后是消费需求最旺盛的群体 。 他们的消费心态及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被压抑的内需恢复进度 。 研究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中国消费复苏的前景 。据采访人员了解 , 为了避免潜在的经济衰退 , 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 。 比如 , 今年5月 , 上海市启动了广受关注的“五五购物节” , 敦促零售商提供巨大折扣 , 以激发所谓的“报复性消费” 。 7月2日 , 驻马店市出台若干措施 , 为市民发放总额1亿元的电子消费红包 。 促进文旅行业迅速回暖、鼓励汽车消费升级、积极挖掘培育消费新业态、促进2020年5月31日 , 上海55购物节品质生活直播周期间 , 在BFC外滩金融中心举行的魔都甜品嘉年华活动成为沪上“吃货”们的尽享进口甜品美食的好去处 。 近日 , 深圳发布一揽子促消费措施 , 《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规定 , 新零售示范企业最高可获千万元大奖 , 新迁入深圳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最高可获亿元重奖 。 《措施》从释放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等7个方面 , 提出了20条促消费措施 , 覆盖商业零售、夜间消费、文化旅游体育、餐饮住宿等多领域多业态 , 以此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 , 强力释放被疫情抑制和冻结的消费需求 ,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 助推市场加速复苏 。除了地方政府 , 多家企业也在陆续出台消费刺激方案 , 促进产品换新升级 , 以求加速消费市场回暖 。 例如 , 上海苏宁打出“五大促消费重磅组合拳” , 其中包括面向全体上海消费者发放3亿元苏宁消费券 。 支付宝自7月1日起连续17天发放全国通用消费券 , 补贴规模达100亿元 。 “618”店庆上 , 京东的手机、电脑、扫地机器人等商品降价过千 , 以苹果手机11系列为例 , 最高降价达2500元 。商家“出血”以求“回血” , 力求激发人们心中的冲动消费因子 , 释放消费潜能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该举措确有其效 。 刘云近日购买了“种草”了近一年的护肤品 , 原因是“惊奇地发现数量较之以往多了一倍 , 价格却有所下调” 。 但这样的“冲动”只建立在商家“骨折价”之上 , 刘云说 , 如果降价幅度小于50% , 理性都会占据上风 。一方是多重举措祭出以求刺激消费 , 另一方是面对降价诱惑不会轻易动摇的消费心理 。 多种力量角逐下 , 年轻人的消费天平会否逐渐恢复倾斜到“冲动”一端?熊相遇认为 , 后疫情时代 , 消费将呈现分化趋势:一种更趋于理性 , 例如增加储蓄、理财占比 , 积极购置保险 。 另一种则偏向非理性 , 比如部分人身上呈现出的“疫后应激综合症” , 听闻风吹草动便大量囤货以求应对不测 。 可以看到 , 疫情导致人们消费心理更为脆弱 。但无法简单衡量年轻人理性消费是“好”还是“不好” , 熊相遇表示 , 要辩证看待少花钱行为 , 经济要发展 , 需要配合以常规、稳定化消费 。 因此 , 如果大量年轻人因对未来收入预期持悲观态度而克制消费 , 抑或因脆弱消费心理导致消费水平不稳定 , 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高级经济师姚远也认为 , 消费行为的改变导致经济复苏的不均衡 , 这会在一段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压力 。 姚远表示 , “家庭消费会更让人担忧 , 自愿的社会距离和劳务市场的动荡可能会让人们在饭店、剧院、旅游及其他需要与人互动的事情上克制花销 。 像宾馆业、娱乐业和航空等这样服务部门可能不会早于2021年正常工作 。 ”具体来看 , 疫后消费分三种:第一种是会绝对下降的消费 , 例如奢侈品、汽车、家具电器、线下文娱等;第二种是疫情之后容易恢复的消费 , 尽管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已经养成自己做饭的习惯” , 但熊相遇认为 , 这实际取决于复工复产的程度 , 如果忙碌程度提升 , 日常订餐的开销会在短时间内恢复 , 随着疫情防控趋于平稳 , 相关产业也会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标准;第三种是会绝对上升的消费 , 例如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及“健康经济” , 以及增加对国产品牌的消费 。此前 , 受国际物流停摆影响 , 海淘货物通道受阻 , 部分需求转向国内市场 。 疫情之下 , “国货”渗透率快速提升 。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 , 1月-4月 , 天猫新增近500个开店以来累计销售超过1亿元的品牌 , 其中318个是中国品牌 , 占比超过了七成 。 京东大数据发布的《疫情下中国品牌的表现及新特征报告》显示 , 今年一季度 , 国产生鲜食品成交额同比增幅达156% , 国产烘焙原料成交额增幅超10倍 , 国产电脑办公商品成交额同比增幅达109% , 国产口罩成交额增幅超10倍 , 国产品牌在各领域均表现“亮眼” 。熊相遇认为 ,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 , 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 “如果疫情之后商家能抓住消费者痛点 , 主打健康品质、加强品牌宣发 , 对于国产品牌来说 , 这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 ”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表示 , 经过疫情期间的消费习惯培养 , 人们对于线上消费的倾向会更高 。 从这个角度看 , 数字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疫情的冲击 , 成为经济的稳定器 。总体而言 , 熊相遇依旧看好未来年轻人的消费潜力 。 “很多人拿中国的消费情况与日本作对比 , 认为在日本经济繁荣的时期 , 年轻人都热衷购买奢侈品 , 随后泡沫破裂 , 年轻一代就进入缩衣减食、低欲望消费时代 , 中国年轻人也会重复这条消费曲线 。 ”熊相遇说 , 实际上 ,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 就宏观层面而言 , 中国经济恢复速度可能是全球最快的 , 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远没有广岛协议对日本带来的冲击那么严重 , 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会产生严重的泡沫破裂及经济危机 , 中国经济整体向上的态势不变 。 从家庭结构来看 , 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 , 有来自父母双方家庭作为经济支撑 , 他们在经济上不至于孤立无援 , 尽管他们的消费观念有所动摇 , 源于原生家庭的补充可能促进经济回暖 。 因此 , 我们并不必然进入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所描述的无欲无求的“第四消费时代” 。也因如此 , 放眼长远 , 消费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潜力值得期待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刘云、小玉、苏鹏、张小海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
- 张文宏:世界疫情高峰未到 控制或需两年
- 最壕网购:爱尔兰土豪疫情期间砸4千万买岛屿
- 我给中国乳品质量洗个地
- 在“黄金海岸”中国这样实现人工港口与海龟共生
- 张文宏:全球疫情高峰还没到 控制基本上要2年左右
- 当核聚变遇上3D打印中国使“人造太阳”更近一步
- 欺人太甚!近两个月美国全面围剿中国实录
- 纸老虎?俄媒:美国不敢与中国在南海发生直接冲突
- 中国人不学西方的好
- 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