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死无疑|皇姑屯事件背后的博弈:张作霖难道必死无疑?他至少错过四个警告

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30分,一声巨响震破了皇姑屯的上空,黑烟直冲天际而上,刚刚被朝阳点亮的大地顿时浓烟弥散。
远方,奉天车站的仪仗队火速行进至事发地点救援,一位武官在混乱中抢出张作霖,拦下附近的一辆婚车赶走新娘,将大帅架进车内,全速前进往帅府开去。那时那刻,是寻常人家平常不过的又一个清晨,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必死无疑|皇姑屯事件背后的博弈:张作霖难道必死无疑?他至少错过四个警告
文章图片
▲皇姑屯地区浓烟滚滚
4小时后,大帅在迷离中向内人嘱咐:“叫小六子快回沈阳,好好干吧!”刚说完,便垂下了手臂,一代东北王就此陨落。
一、野心使然
若论起皇姑屯事件,必不可少提北伐战争。两起事件在时间上无缝衔接,在因果上遥相呼应。但若要将皇姑屯事件讲得更透彻一点的话,应该说,是张作霖和日本人的博弈,在北伐战争的推动之下,最终引发了皇姑屯事件。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野心”两个字,张作霖的虎狼野心,还有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但即便事情没有发生在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也有可能发生在1929年某月某日的沈阳,或者1930年某月某日的锦州。总的来说,张作霖必死无疑。那大帅又为何必死无疑?
咱们先不进行其它假设,咱们只就事论事。
 必死无疑|皇姑屯事件背后的博弈:张作霖难道必死无疑?他至少错过四个警告
文章图片
▲张作霖
1927年6月,在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张作霖在北京宣布成立“安国军政府”,自任“陆海军大元帅”。自此,他完成了自己入军从政20年的夙愿——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虽然这仅仅只是在名义上。
但在大帅风光自嗨的背后,却是北伐军的风光北进,30万奉军则在战线上几乎一溃千里。一年之后,仅剩少帅和杨宇霆的第三、第四军团和北伐军对峙于方顺桥一带,关内除京津一带,其实已大体一统。
 必死无疑|皇姑屯事件背后的博弈:张作霖难道必死无疑?他至少错过四个警告
文章图片
▲北伐战争前大致形势图
而挡住北伐军势头的少帅和杨宇霆,反而却是张作霖麾下谈和呼声最高的两人。自从张作霖自任大元帅之后,二人在这一年间反复劝导张作霖和北伐军议和,伺机退回关外。怎奈大帅一时被“帝王”二字迷住双眼,致使事发至此。而关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也在微妙地改变着日本人的耐心。
也是在张作霖坐上紫禁城宝座的同时,日本人也开始不时出现在“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府”的会客室。到1928年5月时,北伐军形势明朗,日本驻华公使芳泽甚至亲自到帅府登门拜访,威胁张作霖撤回关外。综其目的,表面上为防止北伐军趁势杀出山海关,影响日本在满洲三省的殖民统治;实则,也是想趁着奉军撤军的混乱间,武力“解除”奉军这支最后的军阀武装。
 必死无疑|皇姑屯事件背后的博弈:张作霖难道必死无疑?他至少错过四个警告
文章图片
幸好,这届日本政要还是以较为理智的田中内阁为首。田中义一还深深地记得在出兵帮助张作霖平定郭松龄倒戈前,张作霖给予日本的“满蒙权益”口头协议。他想除掉奉军,又怕张作霖出事影响日本在东三省的进一步权益,所以仅仅以“警告”的方式试图逼迫张作霖签字就范。
但张作霖在发怒之余,仅在协议上签了一个“阅”字,再次巧妙地骗了日本人一回。可这一次,日本人终于下定决心,把张作霖列入了黑名单。
二、日本人失去耐心
张作霖和日本人之间的恩怨,贯穿了自日俄战争后的整个东三省的发展。若要理清二者间的关系,就不得不从日俄战争的那几年说起。
1902年,张作霖看透了绿林的日子,贿赂了些银两给清廷大员,终于摇身一变从胡匪变成了官人。2年后,日俄战争打响,日本人终于在列强面前证明了自己,也从沙俄手中抢来了东三省的经营权。二者在东三省的发迹,几乎处于同个时间线上。
 必死无疑|皇姑屯事件背后的博弈:张作霖难道必死无疑?他至少错过四个警告
文章图片
▲张作霖影视形象
数年后的1911年,张作霖趁着大清崩塌前的混乱,终于攀上了晚清权贵,当上了陆军第27师师长,而后又借着袁世凯的势力在北洋政府中投机取巧,终于在1918年混到了东三省巡阅使的位置。
这一年,老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而日本关东军也在次年宣布正式成立。自此,“银行与狡猾贷户”的切磋传奇正式拉开帷幕,而大帅和日本的十年恩怨史也在此处点睛下笔。
 必死无疑|皇姑屯事件背后的博弈:张作霖难道必死无疑?他至少错过四个警告
文章图片
▲张作霖影视形象
十年间,日本无时不刻不在妄想大帅能成为他们的东三省傀儡代理人,并为他大气地透支着帝国的财富:大帅要打仗了,没钱,于是日本人掏了腰包;大帅有了钱要运兵了,没车,于是日本人拉来了火车;大帅运了兵打输了,得跑,于是日本人开始进行外交撮合,掩护奉军出关……
剧情反复上演,但张作霖对付日本人的“催款”却永远有着不同的招数。渐渐地,日本人开始对张作霖失去耐心,而这其中就属关东军反应最为强烈,他们发誓要收拾一下张作霖,给奉军长点教训。终于在1926年,关东军的怨气“土壤”孕育出了一个杀心的“萌芽”,一个名为河本大作的日本大佐走进了历史的视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