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十二条屏是“画皮鬼”吗?

《山水十二条屏》是齐白石先生的山水作品之一 , 谈不上太精彩 。 个人以为 , 齐白石先生的山水画其实是他的艺术创作的短板 , 正是因为他的山水画作有一种特殊的“卡通味道” , 这就让他的作品赋予了有别于其他画家的另类风味 。 通常情况下 , 齐白石的山水画作 , 构图非常简单 , 笔画少 , 点染稀疏 , 用墨十分吝啬 , 写实的成分很少 , 与自然界的真实情况相距甚远 , 与传统的中国画也很不一样 。 这种画 , 与其说是创新 , 不如说是有性格 , 是别具一格的性格 , 这也是众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这组“巨作”在2015年 , 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头一个突破九亿人民币的拍卖作品 。 至于花落谁家 , 至今也是一个谜 。 这并不重要 , 拍卖就是一种金融行为 , 金融只是在乎几位数的事 , 谁卖的 , 谁买的 , 没有公诸于世的义务 。 对于艺术本身来说 , 作为艺术研究 , 搞清楚这幅作品是不是出自于齐白石之手 , 恐怕没有多少错误 。图一 , 2015年 , 保利拍卖 ,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之第一幅—《江上人家》山水十二条屏是“画皮鬼”吗?
因为是细长条屏 , 长宽比的原因 , 电脑屏幕的尺幅限制 , 很困难将绘画以整体的形式做研究 。 但这并不妨碍将长条状的画作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进行演示 , 对其艺术本身也绝无伤害 。 尤其是面对构图如此简单 , 表面上人人都可以挥毫而就的作品 , 没有细节上的推敲 , 想要推演是不是出自于大师之手还是出自于普通人之手 , 没有细节上的用墨比对 , 显然是不能够成功的 。 很明显 , 大多数情形下 , 齐白石的写意画作是简单的 , 非常简单 。 与此同时 , 他的作品也是效率极高的 , 三下两下 , 一挥而就 。 这种本事 , 断不可以用整体的方式 , 期望通过所谓的印象来分出是非的 。 正如前文所言 , 此类山水大有“卡通”的味道 , 这也仅仅是“印象” , 具备这种印象的作品 , 几乎稍有书画基础的人士都可以轻易做到 。 因此 , 针对此类作品 , 比较用墨的基本功 , 才是找见了大师与常人的区别所在 。 这与“百步穿杨”之“百发百中”是一个道理 。 当然 , 功夫的背后是用笔效率 , “惜墨如金”也意味着“刀刀见血” , 绝无犹疑 , 绝无修饰 , 绝无反复 。 即便是写意作品 , 我们依旧可以轻松的还原其当时每一笔的来龙去脉 , 事实上 , 绘画元素的可分解性是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 特征之背后往往会折射出其绘画的基本功 , 也是一个画家的应该具备的体面所在 。图二 , 保利拍卖当中齐白石的山的细节山水十二条屏是“画皮鬼”吗?
一共三座山 , 近处一大一小 , 远处一座 。 构图很简单 , 不是一般的简单 。 这山与现实当中的山不一样 , 是想象出来的山 , 是梦境当中的山 。 如果不追求笔墨细节 , 这正是少年儿童的擅长 , 也是和儿童这个年龄段相匹配的情景 。 如果作为成年人则无法交代 。 题诗中表露的惆怅之心没完没了 , 渺茫 , 径绝 , 无助 , “炊烟断灭” 。 而正是桥板通达留下一丝希望 。 我们无法参透齐白石当日的心绪 , 对这首诗的理解也仅此而已 。 但在艺术上 , 不应该像图中那样 , 杂乱而无序 , 在山体的表达上 , 几乎可以和涂鸦等同 。 这无疑与艺术无关 , 更谈不上笔墨线条的质量与否 。 乱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 不分年龄和智商 。 乱不是齐白石的性格 , 更不是艺术和艺术家的性格 。 正是因为一个乱 , 我们就无法还原和拆解其每一次的落笔 。 其结果 , 用笔效率就无从谈起了 。 如果把如此笔墨称之为艺术 , 那么 , 应该确信 ,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 包括幼稚的儿童在内 。 就这么简单的作品 , 如果不能够在用墨“工夫”上显示一把 , 毫无疑问 , 这是对不住艺术这个词汇的 。图三 , 齐白石先生的“真工夫” 。 山水十二条屏是“画皮鬼”吗?
浅蓝色的“面包山” , 也即后山一用了几笔呢?没错 , 一共用了五笔 , 每一笔不但有“形” , 而且还要有“界” , 这个“界”其实是一条“色界” 。 每一笔下来和它相邻的另一笔就是通过“界线”来划分的 。 这是一种落笔之后的自然的留痕 , 能够自由把控“色界”的画家非常稀少 。 有了这个“界”遗留 , 山体瞬间就有了层次 , 而不是铁板一块 。 这不容易 , 这是用墨的高级层次 。 再看看前山吧 , 一大一小有两座 , 先是咖色打底 , 迎光面留几处斑驳的白 , 这是山色的明暗表达的方式 , 留白代表了迎光之明亮 。 然后呢 , 随手一挥 , 二十七根曲线落纸 , 这前山(大)就算完成了 。 提醒关注 , 左侧的栅栏 , 有一条腰线贯穿 , 这根线条显然是很高质量的 , 长而弯曲 , 这就是大师的味道 。远山用了五笔 , 近山呢 , 除了咖色打底 , 一共27笔 , 作为画的上半部分就告结束 。 这就是用墨效率 , 这种效率就是手艺 , 就是艺术功底 , 国画讲究这个 。 反过头来 , 再次回望图二当中的两座面包山 , 它们用了几笔呢?你能摘出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原因很简单 , 它就是涂鸦 。 涂鸦是想怎么涂就怎么涂 , 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哪里有线条可言?涂鸦的笔画是无法分解的 。图四 , “经绝斜横桥板通” 。 这是齐老的题画诗当中的一句 。 看看齐老的桥板到底通不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