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说今|蕃将崛起”,“募兵制”该不该为盛唐的衰落背锅?,“军权旁落( 二 )


《旧唐书》载:"璘领四道节度都使 , 镇江陵 。 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 , 璘召募勇士数万人 , 日费巨万 。 璘生长深宫 , 不更人事 , 子襄城王瑒 , 有勇力 , 好兵 。 "
论古说今|蕃将崛起”,“募兵制”该不该为盛唐的衰落背锅?,“军权旁落
文章图片
募兵制与节度使制的结合 , 中央统治力的下降 , 地方军事实力上升 ,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期进行了兵制改革之后 , 虽然在国家募兵制度下依然建立驻扎中央和守备边境的两大部分军事组织 , 但是这两大军事势力相比较来看 , 明显负责国家边防的军事力量更高一筹 。 这不仅仅是从人数上来看 , 从具体的武器装备、作战素质等重要的军事实力参考值来看 , 宿卫中央的军队明显在战斗力上要弱于驻扎边防久经沙场的边境节度镇兵 。
由于之前府兵制度在将兵的行军配合上存在着巨大的弊端 , 唐玄宗也不得不在新型募兵制下的将兵配合进行调整 。 府兵制时代 , 唐朝采取的是大规模的行军大总管制度 , 也就是说在发生战争之时 , 一般都是由府兵将领组织起数十万的大军集体出行 , 前往前线作战 , 但是由于距离较远 , 等到府兵大军抵达前线之后 , 那些游牧入侵势力也就完成掠夺退兵了 。
论古说今|蕃将崛起”,“募兵制”该不该为盛唐的衰落背锅?,“军权旁落
文章图片
因此这种府兵的作战形式已经很难满足边防安全的需要 , 而唐玄宗时期的统治集团也深深意识到了这种行军大总管作战制度的缺陷 。 对此 , 在大臣们的建议下 , 唐玄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节度使制 。 节度使制度是针对唐朝当时的边防形势而设置的 , 其主要原则就是由节度使率领自己的军队长期驻守在某个重要的边防军事区 , 以便于对外族入侵势力进行时刻防御 , 以此来保证国防的安全 。
这种注重边防以及长期驻守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 , 成为了唐朝中后期主要的国防建设原则 。 节度使制度大大维护了唐朝的边境安全 , 但是长此以往 , 却逐渐展现出了边境节度使专兵控御一方的不利局势 , 由此一来地方军事势力的快速上升 , 直接导致了中央政府统治力的下降 , 这是造成后来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
《旧唐书》载:"凡节度使十 , 经略守捉使三 。 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 , 戎马八万余疋 。 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疋段 , 军食则百九十万石 , 大凡千二百一十万 。 "
论古说今|蕃将崛起”,“募兵制”该不该为盛唐的衰落背锅?,“军权旁落
文章图片
募兵制度下蕃将军权的加强 , 安禄山顺势崛起 , 社会危机一触即发
早在唐朝进行消灭军事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兼并战争当中 , 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具有杰出军事领导力和战斗力的蕃将群体 。 他们虽然不是汉人血统 , 但是他们却为唐朝这个庞大的汉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 贡献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 比如唐朝初期的何力、阿史那社尔等人 , 他们都是唐朝成功统一全国的巨大功臣 。
契苾
《旧唐书》载:"七月丁未 , 贺鲁寇庭州 , 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 八月己巳 , 高季辅为侍中;于志宁为尚书左仆射 。 "
此外蕃将对于唐朝统治者也是非常的忠心 , 这一方面和唐朝前面几位皇帝 , 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体恤将领有方有着很大关系 , 另一方面这也和唐朝当时强大的国际影响 , 甚至是隋朝时期对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安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唐太宗去世之时 , 著名的蕃将契苾何力甚至想要主动殉葬 , 泪不能止 , 如若不是唐高宗极力劝阻 , 安抚其心灵 , 或许何力早已追随太宗驾鹤西去了 。
论古说今|蕃将崛起”,“募兵制”该不该为盛唐的衰落背锅?,“军权旁落
文章图片
到了唐玄宗时期 , 蕃将的地位其实依旧也很高 , 由于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独特的胡族血统优势 , 因此在率领和抚慰胡人方面能够有突出的作为 。 比如后来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和史思明 , 他们都是胡人 , 并且安禄山甚至能够掌握复杂的多种胡语 , 这也是他能够和当时唐朝东北边疆地区的奚、契丹取得频繁联系的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