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拾遗|却因未逢明主最终身首异处,他是三国演义中军师谋士的开山祖师爷

《三国演义》中谋士军师当如过江之鲫 , 其中一流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 说其中谁独占鳌头?恐怕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 但要说谁是三国登场的第一位顶级军师 , 整个行业的祖师爷 , 那非董卓帐下军师李儒莫属 , 这位董卓集团的第一甚至是唯一智囊 , 其重要性可比肩诸葛孔明之于刘备集团 , 荀彧之于曹操集团 , 绝对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
想当初董卓也不过只是个西凉刺史 , 手里有些兵 , 掌握些许地盘 , 也就西北边陲一个草头王、地头蛇的能量 , 然而天上突然掉了馅饼 , 外戚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集团 , 向地方势力下诏 , 让他们带兵进京 , 诛杀宦官集团 , 董卓当然不会放过这一重大机遇 , 于是其迅速整顿兵马准备进军都城 。 此时 , 李儒就站出来出了他的第一个重要决策 , 他说“今虽奉诏 , 中间多有暗昧 。 何不差人上表 , 名正言顺 , 大事可图 。 ”
表面上看起来是李儒在卖弄文人式的咬文嚼字 , 但这里面其实很有讲究 , “奉诏” , 这诏书毕竟是何进下的 , 就算他是手握重权的大将军 , 但他毕竟不是皇帝 , 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上表” , 那是臣子递交给皇帝天子的 , 就算这天子并无实权 , 但法理上才是真宗的天下之主 , 档次压根不一样 。 而且上表那是有白纸黑字的书面材料 , 比起奉招这种口头上的答应更是有理有据也正式的多 。 而粗犷的董太师也明白了其中的区别 , 欣然采纳了李儒的建议 。
国史拾遗|却因未逢明主最终身首异处,他是三国演义中军师谋士的开山祖师爷
文章图片
李儒第一个计谋奠定了董卓篡权的第一步 , 而他的第二次重要决策就可以说对整个三国历史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了 , 当董卓进京后逐渐掌握朝中大权后 , 就有着行废立之事的想法 , 但一向给人以粗暴蛮横形象的董太师在关键的时候却变得跟老对手袁绍一样优柔寡断 , 下不了决心 , 于是就找来李儒商量 , 李儒直接建议“召集百官 , 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 , 则威权之行 , 正在今日” , 这文人军师远比军阀董卓更有杀伐决断的果敢霸气 , 于是董卓就按部就班的实施这套方案 , 结果“诸官听罢 , 不敢出声” , 董卓通过行废立之事达到了震慑朝廷的作用 。
国史拾遗|却因未逢明主最终身首异处,他是三国演义中军师谋士的开山祖师爷
文章图片
而接下来李儒的第三次决策则让董卓集团得到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 。 董卓甚爱吕布之勇 , 部将李肃就献计说以金银珠宝 , 特别是赤兔宝马来收买吕布 。 董卓又有些拿不准于是问李儒“此言可乎?” , 李儒回答的非常干脆:“主公欲取天下 , 何惜一马”(从中也反映董卓其实是舍不得赤兔马的 , 都太师了还这么小家子气) 。 多么精彩的一句 , 有了李儒的首肯 , 董卓这才下定决心以赤兔宝马加上”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收买吕布 。 结果吕布果然投靠到董卓帐下 , 成了董卓的义子 , 为他立下汗马功劳 。
国史拾遗|却因未逢明主最终身首异处,他是三国演义中军师谋士的开山祖师爷
文章图片
李儒的第四次决策也是精彩 。 当时 ,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 董卓军华雄被斩于汜水关 , 吕布也被打败于虎牢关 , 十八路诸侯势头正猛 , 又是李儒站出来献计 , 他说到:
“温侯新败 , 兵无战心 。 不若引兵回洛阳 , 迁帝于长安 , 以应童谣 。 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 , 东头一个汉 。 鹿走入长安 , 方可无斯难 。 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 , 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 , 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 , 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 , 今亦传一十二帝 。 天运合回 。 丞相迁回长安 , 方可无虞 。 ”
【国史拾遗|却因未逢明主最终身首异处,他是三国演义中军师谋士的开山祖师爷】两汉时期是各类政治谣言的高发期 , 而且往往以童谣的方式流传于世 , 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往往还乐此不疲、深信不疑 , 李儒利用这则童谣做舆论掩护 , 迁都长安 , 一来是避开关东联军的锋芒 , 修养整顿;二来是迎合该童谣中所谓”天运合回“的天道运势 , 这无疑把一场兵败避难的逃亡之旅硬是给变成了一次奉天承运的迁都壮举(说不定童谣就是李儒搞出来的把戏) , 就连董卓也不由不赞叹道“非汝言 , 吾实不悟”(看来董太师也有谦虚的一面) 。 于是董卓迅速迁都长安 , 避开了关东讨伐军的强劲势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