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二 )

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除了人为垦殖活动外 , 主要来自于长江干流荆江段和湘、沅、灃、资四条长江支流的泥沙导致的自然淤塞 , 也是另一大影响洞庭湖面积的因素 。 泥沙淤积虽然给垦殖创造了条件 , 但也影响了当地的垸湖关系 , 带来了另一个恶性影响——严重的水患 。整个湖南的水 , 都汇聚到洞庭湖来▼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垸田形成后 , 大量淤泥堆积在堤垸之外 , 久而久之逐渐出现了垸外湖洲高于垸内农田的现象 , 从而导致外洪内涝的局面 。 不仅如此 , 洞庭湖原本的泄洪蓄洪能力 , 也因面积的萎缩而大幅度减弱 。 至少和明代相比 , 清代水灾的受灾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 。 到道光年间 , 时人魏源已开始把长江水患和黄河水患相提并论 。咸同年间 , 洞庭湖北方的藕池、松滋相继溃口 , 使得荆江正式形成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南流洞庭湖的格局 。 虽然入湖水量一度因此大大增加 , 然而入湖泥沙却也伴随江水大量淤积在湖盆 。 湖泥的淤积 , 又进一步吸引了民众的垦殖活动 。 所以在湖泊面积短暂的“回光返照”、出现扩大趋势后 , 结果却是洞庭湖日益加快的萎缩进程 。所以才出现了洞庭湖与北方长江有众多水道相连的状况▼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长江河水在南下注入洞庭湖之前沿途又能开垦出无尽的良田沃野...(图片:map.tianditu.gov)▼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如此反复 , 人为垦殖和自然淤塞互为因果 , 对洞庭湖面积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 现在的洞庭湖 , 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塞 , 已经被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大通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多个部分 。 到1978年时 , 洞庭湖面积已经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691平方公里 , 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湖面萎缩了一半 , 且面积也屈居于鄱阳湖之下了 。这大通湖也是被为了个严严实实(图片:map.tianditu.gov)▼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洞庭湖的治理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洞庭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 , 因此对洞庭湖的治理历史几乎一直伴随着围垦历史 。自古以来 , 洞庭湖周边地区便是水患多发之地 , 而作为连接长江四口和湘、沅、灃、资四水的洞庭湖 , 其起到的调蓄洪水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是不可替代的 。 因此当洞庭湖日益变小后 , 其对洪水的调蓄作用也相应地逐步降低 。尤其是长江流域遇到大规模降雨之时干流和多个支流都水量暴涨 , 但缺乏湖区容纳河水湖水肆意泛滥就难以避免了(前几天长江流域的大规模降水)(参考:中央气象台)▼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早在南宋时期 , 时人便察觉到围湖垦殖和水患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 虽然南宋政府对维护垦殖逐渐采取禁令 , 然而由于围湖垦殖带来的重大经济效益 , 使得禁令在当时却收效甚微 。清代中后期 , 清廷对筑堤建垸的活动开始进行严格管理 , 对围垦活动也开始审批 , 并对阻碍泄洪蓄洪的私人垸田采取退田还湖的措施 。 但此后由于洞庭湖的淤泥越来越多 , 私垦之风开始屡禁不止 。时间过了近百年 , 在洞庭湖于1977年底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垦殖活动后 , 水利部随即在1980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上正式决定“退田还湖”政策 。 而根据有关部门研究 , 洞庭湖地区每围垦100平方公里 , 将导致岳阳附近的城陵矶出水口水位提升0.03米 。百舸入长江 , 岳阳城陵矶附近(图片:google map)▼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1985年到1996年期间 , 中国政府针对洞庭湖存在的种种问题 , 开展了第一期治理工作 , 不过这时候的水利建设主要还是以“堵”为主 , 选择大力加固堤垸设施、整治洪道等 。1998年 , 长江流域爆发了特大洪水灾害 。 除了气候因素外 , 沿江湖泊的蓄水调洪能力的降低也是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之一 。1998年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牌(图片:wikipedia@phileole)▼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此后 , 国务院痛定思痛 ,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 , 就洞庭湖后续发展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三十二字方针 , 改“堵”为“疏” , 洞庭湖进入了第二期治理阶段 。其中“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政策 , 和明清时期的人为活动刚好相反 。 退耕又分“双退”和“单退”两种 。 所谓双退 , 是指退人又退耕 , 完全搬迁出原来的洲滩民垸;单退 , 是指退人不退耕 , 改从事避洪耐渍农业 , 正常年份尚可从事生产 , 大洪水期间则开闸蓄洪 。如此 , 政府希望通过农业模式的调整 , 尽可能地使原来的洞庭湖垸田发挥出最大价值 , 而其成果也显而易见 。 就1998-2002年间 , 洞庭湖周边就平退堤垸333处、搬迁55.8万人 , 给洞庭湖让出了近800平方公里的调蓄面积 , 其中益阳、常德、岳阳三市是退田还湖的重要工作区域 , 这三地也是明清时期围湖造田活动较为严重的地区 。如果这三地不对围湖造田加以控制的话洞庭湖仅剩的部分被填平也并不出人意料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