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的抗争与宿命( 三 )


虽然这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很快便偃旗息鼓 , 但兰斯顿·休斯等黑人作家还是引起了白人文化圈的注意 , 并一时吸引大量美国都市居民驻足观看 。在话语权的争夺上 , 黑人文艺群体依然是边缘的 , 但仅仅是这一占据着边缘的身份 , 也给过去白人主导一切的文化场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
但是 , 这些冲击毕竟是有限的 , 而且并非表面上“看起来很美” , 它并不意味着黑人文化对多数白人构成了吸引力 , 更不意味着黑人占据了可与白人文化比肩的文化领导权 。正如专注于美国文学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张强教授在《哈莱姆文艺复兴背后的文化心理》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作为边缘话语的黑人文化成功对抗白人主流话语的结果 , 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则是久居都市的美国人对钢筋丛林、冷漠隔绝的不满和对田园风光 , 脉脉温情的追忆与向往” 。事实上 , 包括这场文艺复兴运动在内的诸多黑人文艺现象 , 能赢得白人群体的“认同”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误读” , 是久居都市的白人中产群体想象“边缘人”的结果 。在美国当代社会中 , 这样的“误解”及其引起的分歧 , 依然长期存在 。
漫长的抗争宿命之路
数百年来 , 黑人争取自由与尊严的努力从未停止 , 与之相伴的争议与正义也始终存在 。从马丁·路德·金的抗争 , 到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 , 短短几十年 , 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的包容度在增加 , 但反对种族平权者的不满情绪也更加强烈 。
|美国黑人的抗争与宿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马丁·路德·今
不少被坊间称为“白左”的美国中产白人群体 , 的确具备一定的人道主义情怀 , 还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同理心 , 他们理解黑人群体在社会上遭遇的不幸命运 , 甚至要把曾是罪犯的黑人弗洛伊德上升到“英雄”的高度 。但是 , 白人群体中仍有大量站在本阶级立场上的声音 , 他们或许并不否认黑人维权的价值 , 但对方一旦危及到自身利益 , 仍是避之不及的态度 。即便是那些自诩为有“同理心”的白人群体 , 看到种族问题分歧时 , 往往也是上世纪纽约城市居民看待哈莱姆黑人作家的态度——想象中的“边缘人” , 看起来是人道的 , 有同理心的 , 但最终还是不会脱离自己的阶级来看问题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弗洛伊德之死事件也好 , 历史上那些黑人维权事件也罢 , 其遭受的非议 , 与黑人在美国历史上长期被压迫的命运有关 , 与他们先辈在几百年前遭遇的不幸历史有关 。尽管表面上的枷锁被拿掉了 , 但不幸的历史记忆很难消除 , 社会上长期以来的偏见与歧视观念依然长期存在 。美国社会要修复历史上种族隔离与歧视造成的伤痕 , 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
|美国黑人的抗争与宿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电影《白宫管家》剧照 , 图中英文意为”有色人种“
在这个过程中 , 只有更多黑人努力摆脱自己身份上的“肤色/阶级”的同构关系 , 能有更多人跻身高层次的教育、就业等领域 , 才能逐渐摆脱曾经那些不幸的宿命 , 这也是看似无声无息、实则效果最佳的“抗争”——在这条“抗争宿命之路”的荆棘丛林中 , 唯有自强不息的旗帜是不能丢弃的 , 来自他人所谓的“同理心”恐怕终究只是一面残破不堪的旗帜 。(责编:张玉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