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天文学的未来:麦哲伦巨型望远镜(25米级)

纵观整个历史 , 有四件事能决定我们能通过天文学了解到多少关于宇宙的信息:
一、望远镜的大小 , 决定了指定时间内可以聚集的光量和分辨率 。
二、光学系统和相机/电荷耦合器件的质量 , 决定了可用数据的光量程度 。 (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用于探测光的硅片)
三、使用望远镜观测 , 大气可能会扭曲“视线” , 但如果观测环境为高海拔、无风、无云的晚上 , 结合自适应光学技术 , 可以使大气扭曲影响降到最低 。
四、数据分析技术 , 可以充分分析通过的每个光子 。
过去的25年里 , 通过改进标准2到4 , 地面天文学有了显著的发展 。 1990年 , 凯克10米级望远镜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 , 虽然现在有很多8到10米级望远镜 , 但10米级仍然是现存最高标准 。 (10米望远镜可以在250公里之外分辨人的两只眼睛 , 或在10公里外读出报纸上的标题文字 。 )
天文|天文学的未来:麦哲伦巨型望远镜(25米级)
本文图片
凯克望远镜
在不增加孔径的情况下 , 这些领域所做出的改进已经是极限 。 这并不是为了减少其他领域的收益 , 虽然现在的收益很可观 , 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已经走了多远 。 望远镜上的电荷耦合器件既能聚焦大视场也能聚焦窄区域 , 收集视场中特定波段的所有光子 , 然后进行光谱分析 , 一次最多可处理数百个 , 将光分解成各自波长 。 我们可以利用所有通过望远镜反射镜射入的光子 , 必要的话 , 研究时间可以加长 , 从而对宇宙有更深的了解 。
此外 , 在克服大气层影响的问题上 , 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无需再发射望远镜进入太空 。 在高海拔且无风的地区建立观测站 , 如莫纳克亚山山顶或智利安第斯山脉 , 我们可以去除大气湍流的大部分影响 。 另外 , 如果一个已知的信号(比如一颗明亮的恒星 , 或者由激光从60公里外的大气钠层反射而成的一颗人造恒星)看起来模糊 , 自适应光学可以帮助我们创建正确的“镜像形状” , 从而对图像进行清晰化处理 , 消除图像的其他所有光线 , 可以进一步去除大气的湍流效应 。
天文|天文学的未来:麦哲伦巨型望远镜(25米级)
本文图片
智利安第斯山脉
最后 , 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 我们可以从相同的数据中记录和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 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 , 但我们仍然还在使用和上一代同样大小的望远镜 。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宇宙、达到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 , 我们就必须要使用更大的孔径 , 需要一个更大的望远镜 。 目前有三个望远镜在争夺第一:莫纳克亚山顶上的望远镜(30米级)、智利的欧洲超大望远镜(39米级)和智利的麦哲伦巨型望远镜(25米级) 。 麦哲伦巨型望远镜将代表地面天文学的下一个巨大飞跃 , 于去年年底动工 , 计划在2021年初运行 , 2025年全面投入使用 。
天文|天文学的未来:麦哲伦巨型望远镜(25米级)
本文图片
莫纳克亚山公路
技术上不可能制作出这么大的镜子 , 因为材料会在总重量下变形 。 可以使用“蜂巢式”镜子 , 如欧洲极大望远镜中用了798个镜子 , 但这也有个明显的缺点 , 即产生大量的图像伪影 , 伪影有锐利的线条 , 很难去除 。 相反 , 麦哲伦巨型望远镜只用了七个镜子(四个已经完成) , 这些镜子安装在一起 , 每个直径8.4米(即28英尺) 。 镜子是圆形 , 相互之间就会留有间隙 , 意味着会失去部分聚光力 , 但获取的图像要整洁得多 , 更容易处理 , 而且没有伪影的干扰 。
天文|天文学的未来:麦哲伦巨型望远镜(25米级)
本文图片
麦哲伦巨型望远镜
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现在有两个6.5米的麦哲伦望远镜 , 这里海拔约2400米(约8000英尺) , 天空晴朗 , 无光污染 , 是地球上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之一 。 这里配有世界上最高级望远镜所拥有的设备 , 尖端照相机/电荷耦合器件、摄谱仪、自适应光学技术、跟踪和计算机技术 , 扩大25米望远镜的功能 , 麦哲伦巨型望远镜将给天文学带来巨大变革 。
1.) 第一个星系:为了深入了解宇宙 , 我们需要了解 , 两倍远的物体只会发出四分之一的光 , 而且膨胀的宇宙还会导致光线红移 , 或者使波长变长 。 大气层只有一些固定的“窗口”通过光线 , 这一点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很有帮助 , 因为大气层可以阻挡来自太阳等恒星的紫外线辐射 , 而紫外线辐射可以在足够远的距离内红移到光谱的可见光(甚至近红外)部分 。 在太空中寻找这些星系很简单 , 但还需要光谱学技术才能够确认 , 而这点最好在地面上进行 。 理想情况下 , 使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上周的《天文学的未来》中的文章)和麦哲伦巨型望远镜 , 可以直接且清晰地测量这些物体的红移和光谱特征 , 打破现有宇宙已知星系的最远极限 , 并且以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