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观察|乘风破浪的中芯国际( 三 )


彼时 , 张汝京接受采访时表示:“45纳米是个很大的突破 , 以后基本上就和国外同步了 。 ”
中芯国际分别在2006 年、2009年、2011 年顺利实现90 纳米、65/55 纳米、45/40 纳米的升级和量产 。
不过 , 后来的各种禁售事件表明 , 半导体产业从来都不是纯粹公平的 。
也是在此期间 , 随着管理层的变动以及在求稳策略的影响下 , 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工艺始终没有大的突破 , 和国际主流技术代差也越拉越大 。 直到2015年中芯国际才实现28 纳米量产 , 但良率一直无法有效提升 。
全球半导体观察|乘风破浪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来源:中芯国际招股说明书
转机来自于梁孟松 。 2017年10月 , 中芯国际宣布半导体制程技术大咖梁孟松加盟并与赵海军搭档组建联席CEO制度 。
梁孟松显然为先进的制程而来 。
2019年6月21日 , 在中芯国际股东大会现场 , 梁孟松表示 , “我准备长期服务于中芯国际 , 和团队一起将中芯国际带上另一个高峰!”
2019年底 , 中芯国际宣布实现14纳米(涵盖12纳米)FinFET 量产 , 并且第二代FinFET 技术(N+1)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
全球半导体观察|乘风破浪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来源:中芯国际招股说明书

同年 , 中芯国际还首次公开了N+1、N+2代工艺的情况 , 并透露N+1工艺相比于14纳米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缩小63% , SoC面积缩小55% , 之后的N+2工艺性能和成本都更高一些 。
从本次上市招股说明书也可以看到中芯国际对于N+1工艺的描述 , 但没有进一步披露N+2工艺的进度 。
不过 , 中芯国际此前曾强调 , 不管是N+1工艺和N+2工艺目前都不会用到EUV技术 , 预计会等到机台就绪后 , 才会将N+2工艺转到EUV技术 。
此番表述也意味着中芯国际N+2工艺极有可能是7纳米制程 , 其方式可能类似于台积电第一代7纳米 , 采用多重曝光的技术实现 。
所以 , N+2可能才是中芯国际先进制程的秘密武器 , 也可能是中芯国际在现有条件下(拿不到EUV)凤凰涅槃迈向全新高度的里程碑 。
芯的征程 , 任重道远
根据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 今年Q2中芯国际的营收位居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排名的第五位 , 如果排除三星的话 , 排第四位(三星并不算纯粹的晶圆代工厂商) 。
全球半导体观察|乘风破浪的中芯国际
本文插图
来源: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

因为联电和格芯已经宣布放弃先进制程的开发 , 分别止步于14纳米和12纳米 , 因此 , 长远来看 , 作为纯晶圆代工厂商 , 中芯国际对标追赶的仍是台积电 , 与联电和格芯之间的纠缠只是暂时的 。
诚然 , 这两年中芯国际在营收和技术上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 也要看到差距 。
就市场份额来说 , 台积电的市场份额超过50% , 而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大约是台积电的十分之一 。
在技术水平上 , 中芯国际也和台积电的差距也非常大 。 目前台积电已经量产7纳米和5纳米工艺 , 而中芯国际刚刚掌握14/12纳米工艺 。
从收入比例看 , 台积电先进工艺收入比例较高 , 而中芯国际28纳米工艺收入仅占4.3% 。
种种数据表明 ,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 , 中芯国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不过 , 回顾中芯国际20年的发展历史 , 这注定是一段荡气回肠的产业故事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 中芯国际也必将继续破浪前行 。
备注:以上内容为集邦咨询TrendForce原创 , 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取得授权 。
封面图片来源:中芯国际官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