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亿砸入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狂欢局,到底谁在造车?谁在买单?谁被套牢?

↑ 点击上方蓝字「IT桔子」

每天了解一点创业投资


【上千亿砸入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狂欢局,到底谁在造车?谁在买单?谁被套牢?】上千亿砸入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狂欢局,到底谁在造车?谁在买单?谁被套牢?
文章图片

作者:
吴梅梅 编辑:Judy


来源:IT桔子(itjuzi521)



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次出圈关键词是「PPT 造车」——2015 年 , 年轻的连续创业者黄修源拆解了一辆特斯
拉 , 做了一些设计上的改变 , 堂而皇之的将这款「概念车」搬上办发布会 。



在此前后的两三年中 , 蔚来、小鹏、拜腾、理想、奇点、爱驰、天际、新特、零跑、合众、前途等等新的汽车品牌涌现 。 他们的「出生」往往伴随着亿元级别的投资陪伴 , 进而让这些公司直接迈入独角兽行列 。



根据 IT 桔子统计 , 在 2016、2017、2018 年中有明确融资公布的 15 家新造车势力收获的融资总额达到了 1235 亿人民币 。 其他非完全独立的造车势力 , 资本投入无从计算但也可知其凶猛 。 比如当年的乐视 , 汽车业务板块刚成立就疯狂融资 3 轮 , 总融资额达 21.8 亿美元 。 时间转到 2019 年 , 新能源造车融资开始变得艰难 。 已经实现 IPO 的行业领头羊蔚来汽车出现接连的负面信息 ,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整个造车新势力 。



2020 年的疫情成了压死新能源造车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 停工、倒闭的新闻接踵而来——拜腾汽车宣布中国区从 7 月 1 日起停工停产 , 全员待岗 , 时间预计为 6 个月 。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 , 2020 年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数量仅 40 家左右 , 已倒闭的超过六成 。



「其兴也勃焉 , 其亡也忽焉 。 」这句名言出自《左传》 , 意为(事物)兴起得很快 , 势不可挡 , 但死亡也是猛地突如其来 , 猝不及防 。 用它来形容新能源造车行业再适合不过了 , 前有乐视汽车贾跃亭的跑路 , 后有拜腾汽车停工 , 他们来势汹汹 , 现在却轰然倒下 。


新能源造车 , 一场政策、资本裹挟下的商业狂欢


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1 年 , 科技部确定了「三纵三横」的发展路线 , 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 , 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 。 直到 2007 年科技部部长万钢明确提出「发展清洁型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 」



此时新能源汽车刚刚露出苗头 , 但市场接受度较低 , 补贴政策就像一把火 , 点燃了这个市场 。



2010 年私人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发布 , 补贴金额最高 6 万元/台;2013 年后 , 补贴政策持续升温 , 在消费端大大刺激了购车者的热情 , 也完成了市场教育的过程——2010 年 ,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 4884 辆 , 到 2016 年销量一举突破 50 万辆 , 实现指数级增长 。



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中长期来看 , 成长的确定性趋势明显 。 正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家庭平均拥有车辆数还远低于发达国家 , 庞大的、可见的市场让投资人感觉兴奋 。 互联网技术和无人驾驶让这波造车企业显得更具未来科技感 , 很多投资人认为「车」会成为未来人们继家庭、工作之外的另一大停留空间 , 在这个空间里 , 能想象的空间很大、很诱人 。 投资机构和巨头前赴后继 , 地方政府也表现踊跃——扶持一个造车厂落地 , 意味着对背后人才、资本、产业、区域经济的多方位拉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