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7000亿,芯片巨兽上市:掀起中国半导体IPO大潮

7 月 16 日 , 中国集成电路 " 航母 " ——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 , 发行价 27.46 元 / 股 , 今日开盘价 95 元 / 股 , 按照开盘价来计算 , 中芯国际市值一度超 7000 亿元 。至此 , 中芯国际在 A 股打破了多项记录:从受理到过会仅 19 天、完成注册仅 29 天 , 创造了科创板上市最快纪录 。 而随着中芯国际在科创板的上市敲钟 , 中国半导体板块 "A+H" 第一股正式诞生 。成立 19 年 , 中芯国际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中国半导体艰辛史 。 筚路蓝缕 , 五位董事长、四位 CEO 接力奋斗 , 中国第一 " 芯 " 才得以矗立于世 。 当然 , 这背后也有一群创投机构默默支持 , 其中不乏 DCM、深创投、华登国际、祥峰投资等知名 VC/PE 机构的身影 。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 IPO 。 在业内看来 , 伴随着这次上市钟声 , 中芯国际也在敲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 IPO 大门 。46 天闪电登陆科创板 ,为近十年最大融资规模 IPO从 6 月 1 日提交 IPO 申请获得受理 , 到 7 月 16 日于科创板正式上市 , 中芯国际仅用时 46 天 , 堪称闪电般上市 。不仅如此 , 中芯国际此次登陆科创板 , 更是 A 股近十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 IPO 。在 7 月 7 日正式配售发行后 , 其发行价定为 27.46 元 / 股 , 按本次发行 16.86 亿股计算 , IPO 融资将达 462.87 亿元;如叠加超额配售选择权全数行使 , 募集资金总额则为 532.3 亿元 。 总之 , 已大大超出中芯国际原计划首发募资 200 亿元的规模 。 而上一次此级别 IPO 还是在 2010 年 , 为中国农业银行募资 685 亿元 。招股书显示 , 作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 , 成立于 2000 年的中芯国际已是中国大陆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配套服务最完善、跨国经营的专业晶圆代工企业 。 其主要为客户提供 0.35 微米至 14 纳米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根据 IC Insights 公布的 2018 年晶圆代工行业全球市场销售额排名显示 , 中芯国际占有 6%的市场份额 , 位居全球第 4 。 与此同时 , 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占有 59%的市场份额 。 在中国国内市场方面 , 2018 年台积电以 5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 中芯国际则以 18%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 。行业地位上的优势 , 也直接体现在了中芯国际的营收能力上 。 招股书显示 , 在截止到 2019 年 12 月 31 日的 2019 年年度 , 中芯国际营收 220 亿元 , 较之 2018 年度的 230 亿元有些许下滑 。 但在净利润方面 , 中芯国际 2019 年利润为 12.68 亿元 , 较之 2018 年的 3.6 亿元 , 以及 2017 年的 9 亿元有明显增长 。市值7000亿,芯片巨兽上市:掀起中国半导体IPO大潮
其中 , 集成电路晶圆代工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 报告期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5.94%、89.30% 及 93.12% 。此外 , 中芯国际还重注研发投入 。 报告期内 , 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比例稳步提升 , 分别为 35.8 亿元、44.7 亿元及 47.4 亿元 , 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6.72%、19.42% 及 21.55% , 在同行业内处于较高水平 。 尽管同台积电相比 , 中芯国际 2019 年研发投入只有前者的五分之一 , 但台积电的研发投入比例近三年均为超过 10% 。市值7000亿,芯片巨兽上市:掀起中国半导体IPO大潮
而作为大陆唯一一家具备 14 纳米制程的晶圆代工厂 , 中芯国际并未止步于所谓的 " 成熟工艺 " 。招股书显示 , 此次募集资金的运用 , 中芯国际主要目标是扩大公司现有产能 , 完善公司产品结构 , 提升公司研发和竞争能力 。 其中 , 募集资金的 40% 将用于 "12 英寸芯片 SN1 项目 "、20% 则是用于 " 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储备资金 " 。目前 , 中国大陆尚无企业具备 14 纳米以下先进工艺的量产能力 , 但随着 5G、AI、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的持续性发展 , 下游应用需求不断增长 , 这也是为何中芯国际选择斥巨资填补这项技术空白的原因 。一部中国半导体艰辛史成立 19 年 , 从建厂到产出芯片仅用 13 个月回顾中芯国际的创业史 , 自然离不开一个名字—— " 中国半导体之父 " 张汝京 。时间回到 1977 年 , 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张汝京 , 在自己 29 岁这年加入了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 , 开启了自己在德州仪器 20 年之久的工作生涯 。直到 1997 年 , 一心想要振兴中国民族芯片产业的张汝京决定申请退休 , 计划在中国台湾先建两家 , 之后的 8 家工厂全部建在大陆 。很快 , 张汝京在中国台湾成立了一家名为 " 世大半导体 " 的晶圆代工厂 。 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创业 , 仅仅成立三年 , 公司就实现了盈利 。 最终 , 世大半导体被以 50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台积电 , 而张汝京也终于如愿北上中国大陆 。张汝京曾回忆 , 当时有一批业界人士邀请他回大陆创业 , " 他们问我能不能回到大陆来 , 他们说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和世界差距很大 , 现在非常想赶上世界水平 。 "最终在上海相关人员的热情相邀之下 , 张汝京 2000 年决定在上海建厂 , 创立中芯国际 。建厂之后 , 除了资金之外 , 最急需的还是人才 。 于是 , 张汝京便去招募半导体人才 , 并为此开设演讲会 , 每次会场都有两三百人 , 台下几乎都是华人 。 张汝京回忆自己当时讲得很激动 , " 我告诉他们 , 作为一个台湾地区长大的中国人 , 我都愿意把优厚的待遇放弃 , 回大陆服务 , 你们是大陆陪养的 , 难道不要回去吗?"最后 , 在张汝京的召唤下 , 300 多名半导体工程师回国 。2001 年 9 月 , 中芯国际第一片 0.13 微米技术的芯片顺利完成 , 这家千人规模的公司 , 从打桩建厂房到产出第一片芯片只用了 13 个月 。在张汝京的带领下 , 中芯国际 2003 年营收为 3.65 亿美元 , 虽然与行业龙头的差距甚远 , 但高达 6.3 倍的年营收成长率 , 使其成为全球内成长速度惊人的晶圆制造公司 。 随后的 2004 年上半年 , 中芯国际的营收更是达到 4 亿美元 , 一举超越其 2003 年全年的业绩 。处于发展快车道的中芯国际 , 也于 2004 年在美国纽约、中国香港两地上市 , 创造了半导体行业最快的上市纪录 。 就在同一年 , 中芯国际也陷入到了与台积电的专利诉讼案中 , 直到 2009 年达成和解 。 但作为和解的条件之一 , 张汝京不得不离开中芯国际 。在此之后 , 王宁国与邱慈云先后出任了中芯国际 CEO 。 其中 , 在邱慈云任内的 5 年时间里 , 中芯国际年销售额也从 13 亿美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29 亿美元 , 股票市值、资本投资、产能等指标也是成倍增长 。随后在 2017 年 , 曾担任中芯国际首席运营官的赵海军与前台积电研发处长梁孟松 , 共同出任联合首席执行官一职 , 中芯国际自此开启双 CEO 模式 。背后站着一众创投机构DCM、深创投、华登国际、祥峰投资等一路走来 , 中芯国际背后涌现了无数知名创投机构的身影 。招股书显示 , 截至 2020 年 5 月 31 日 , 中芯国际的第一大股东为大唐香港 , 持股比例为 15.77% , 第二大股东为鑫芯香港 , 持股比例为 14.62% 。 实际上 , 成立于 2008 年的大唐香港由大唐电信100% 控股;成立于 2015 年的鑫芯(香港)投资有限公司 , 背后实际控制人则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 。本次发行前后 , 中芯国际股本结构如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