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陈平原一气儿出四本新书,重构精神的古都:希望学生用双脚走一遍北京城( 二 )
陈平原还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 , 向研究者推荐一批书目 。 这份陈氏书单包括: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00)、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北京:三联书店 , 2008)、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8)、董玥《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北京:三联书店 , 2014年)、季剑青《重写旧京》(北京:三联书店 , 2017)、欧阳哲生《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等 。 陈平原认为 , 这个推荐书单 , 偏于人文 , 但兼及学术史 。
别光注重“都”而淡化“城”陈平原说 , 北京留存下大量文学及文化史料 , 对于今人驰骋想象的这个绝好的宝库 , 因此 , 他也始终主张北京研究不能“目中无人” 。
“一大堆图表和统计数字 , 很吓人 , 可解剖完尸体 , 不等于就完全了解生命 。 ”陈平原认为 , 解读古老的教堂(宗教)、宫殿(政治)、城堡(军事)、市场(经济)、学校(文化) , 以及连接外部世界的港口与桥梁 , 确实能让我们贴近历史;可倘若没有“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物是人非的凄婉故事 , 单是一堆石头 , 无法激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 “也许是出于私心 , 我希望将建筑的空间想象、地理的历史溯源 , 与文学创作或故事传说结合起来 , 借以呈现更具灵性、更为错综复杂的城市景观 。 ”
20年前 , 陈平原曾感叹“北京热”主要局限于旅游业和文学圈 , 学界对此不太关心 。 如今 , 他颇为欣喜的是 , 北大、人大、北师大、首都师大、北京联合大学等都有关于“北京城市研究”或“首都发展战略”的专门机构 , 兼及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 。 当然 , 他同时注意到 , 最近十多年 , 各大学纷纷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 但社会科学长袖善舞 , 人文学则捉襟见肘 。 “比如谈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华北五省区合作 , 在经济、能源、交通、科技创新等领域有很多话好说 , 很多事可做 。 这个时候 , 人文学者的思考及论述方式 , 就显得有点玄虚了 。 ”他认为 , 积极承接政府项目 , 并因此获得大笔经费支持 , 这更接近于“智库” , 而不是“大学” , 尤其是大学里的人文学的做法——后者擅长基础研究 , 其能力及志趣 , 不太适应目前讲求实用的大趋势 。
陈平原还恳切提醒一些后来者 , 北京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 是否愿意“自降身价” , 将其纳入“城市学”范畴很关键 。 他认为 , 有的学者为了凸显“北京研究”的重要性 , 喜欢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研究” , 而是独一无二的“首都研究” 。 而注重“都”而淡化“城” , 这固然满足了我们的自尊心 , 但丢失了本该有的理论框架与评价尺度 。
因“生于非典 考于新冠”而落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 陈平原晒出了自己的照片:他的夫人、学者夏晓虹为他理发 , 他与夫人同游大觉寺、携手散步于昆玉河畔的瞬间 , 无不透露出生活气息 , 一位学者面对乐观、积极心态感染了周围人 。
陈平原说 , 庚子年初 , 面对新冠疫情 , 大家都极为关注 。 可他阅读学生的微信群及朋友圈 , 看到了太多激愤、郁闷、惶惑乃至惊恐 , 又觉得有必要帮他们调整心境 。 今年2月1日 , 他在自家师生的微信群里贴出十七年前的旧文《生于忧患》 , 并写下这么一段话:“发去十七年前文章 , 供大家参阅 。 那时家住西三旗 , 北大封校但坚持上课 , 我戴着口罩 , 乘公交车到学校讲课——按规定 , 课室前两排不坐人 。 目前这个谣言满天飞以及半隔离状态 , 起码还得持续二十天 。 各位关心国事 , 但不必整天看/传小道消息 , 那样会加剧郁闷的 。 除了力所能及的公益及自保 , 尽快平静心情 , 该做什么做什么(比如读书或撰写博士论文) 。 吸取我们这一代教训 , 或三月或两年或十年 , 不断激动、惶恐与埋怨 , 等到事情过去了 , 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 ”
推荐阅读
- 一夜|醉汉坠湖漂一夜 大写的“服”字
- 世界|广昌行:置身世界最大莲池 “白衣仙女”与莲共舞
- CPI|食品供应充足,下阶段北京CPI有望平稳运行
- 古墓|朝阳群众又立功!五名盗掘古墓贼被抓 获刑7个月
- 商标|使用与“望京小腰”近似商标,北京一餐饮公司被判侵权赔偿
- 责任|39天!北京战“疫”时间线
- 中小|惠普联合北京大学发布《中国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指数》
- 旧片|迪士尼三部旧片重映 《寻梦环游记》在列
- 火花|杨幂沈腾开杠 火花四溅
- 花箭|迪丽热巴花箭封面 绝美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