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在线教育必将是未来教育的趋势( 二 )
发达地区拥有更丰富的传统教育资源,同时对在线教育的意愿也更旺盛(知道的信息多),并且也能获得更多的在线教育资源(市场利润高)。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对在线教育的意愿还不够强(因为欠缺了解),能获得的在线教育资源相对也少(市场利润低),但在线教育能为他们带来的相对价值却大很多。从这张图里我们能看到目前在线教育的现状、不足和机会。这里有政府的责任,比如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意识和在线教育落地;这里也有市场的机会,哪里是高利润市场,哪里是长尾市场,有适合企业拓展的机会,也有创业的机会。
■网友的回复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大问题组成:1.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 在线教育会在未来的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武断地因为目前在线教育的一时火爆就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不理智的。教育最怕跟风,而且一跟风,最倒霉的是家长。大家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充满好奇,无可厚非,因为未知让人焦虑,未来让人兴奋。
那么,此文就结合我多年来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及世界各国尤其是教育公认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来谈谈未来教育的趋势。概括来讲,未来教育的趋势有以下几个特征:成长型思维,个性化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以及更多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学习项目。
具体展开之前,先说一句。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线下教育,这都是教育的形式,用教育的形式来谈论未来教育的本质和趋势,无疑是折本逐末。所以,一个好的教育者,一个好的学习者,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当然的认为这个问题的题干正确。只有想清楚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各种网络资源实体资料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次序不分先后)
1.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
成长型思维被公认为近几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研究之一,在教育界被越来越多地认可。如今的社会环境在发生飞速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以及面临的社会挑战与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大不一样,用指向成长的,未来的,适应性的,开放的思维模式替换孩子旧有的固定思维(FIXED MIND)模式无意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成长性思维模式更侧重孩子思考和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孩子的表现而不是筛选符合特定标准的学生,快速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将比掌握的知识量的多少更重要,积极地应对挑战发展自己比稳定和规避挑战更可贵,珍视经历和学习多过外在的荣誉和标签。
Fixed Mindset vs Growth Mindset 图片来源:https://www.thebeone.com/post/fixed-vs-growth-mindset
2. 个性化学习
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以及全球课程学习资源的共享成为常态,个性化学习终于迎来了适合发生的土壤。有选择才能谈个性化。未来的教育将真正的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指定一套个性化课程,再从各种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中选择符合学习者学习水平与方式的资源进行整合。未来的学校将会成为一个“学习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成员自由组合和资源整合。学校里将不再有班级这样的固化模式,学习者之间会更多地会基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进行组合。比如韩梅梅会与一群同对编程感兴趣的孩子在一个group 里学编程,甚至会连线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并得到来自硅谷的顶级工程师的指导;之后她可能会去参加足球俱乐部,与队友一起训练;然后去到音乐排练室学音乐,并通过直播欣赏柏林爱乐团的演奏会,或者得到别的音乐专家的指导。朱永新老师2019年的新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里探讨了未来学校的模式以及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2003年美国就已经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即费城未来学校(School of the Future)。该校于2003年筹建,2006年建成,由费城学区和微软共建,政府负担经费,微软提供学校设计理念、师生发展指引、信息化的课程体系以及技术支持。新加坡,俄罗斯,日本,德国,瑞典等也相继启动了未来学校的尝试。比如:瑞典斯德哥尔摩H?gersten的Telefonplan学校,秉持Vittra 免费学校的一贯理念,不设置常规的教室,而是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创造精彩的日常生活。学校由Rosan Bosch设计,没有传统意义上规规矩矩的桌椅课堂,整个室内的设计都采取Vittra 互动式教学与数字媒体相结合的理念,外观上貌似冰山的隔间用作影院、讲台以及休闲空间,同时也有灵活的实验室,可以动手制作各项主题及项目,被誉为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
瑞典:Vittra Telefonplan学校设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教师的角色更多地由固定的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规划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习内容和方式将是混合式的(线上,线下深度结合)。
补充一点,许多国家的教育者对于科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非常感兴趣,移动学习,游戏学习,网络课程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他们对于在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都持有谨慎、理性和冷静的态度。比如在美国Teach Thought 发布的《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中,“教育技术支撑学生学习的适度性”排名在11,排在这前面的是成长型思维,个性化学习,信息素养,项目学习,团队合作等。芬兰,瑞典,丹麦,挪威等国家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引起国际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们对儿童的真正关爱,他们在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项目学习等方面的出色实践。教育无法抗拒信息时代的到来,但是学生绝不能成为信息技术的工具或奴隶。适度性是信息化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3. 主动探索的能力
与个性化学习相对应,主动探索的能力将是未来教育中学生必不或缺的一项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于知识的了解和识记,而是基于真实的问题,或者主题,采用主动的,探究式的,合作化的,活动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形成报告,学到技能。这类学习就是近今年刚开始在国内流行的项目学习 Project Based Learning ,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探究学习 Inquiry Based Learning,这三种说法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代表的是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指向的变革- 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指向问题解决和能力提升。虽说PBL近几年才开始有热度,但是我们国内从上实际9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理论引进,发展和学校实践了。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为代表,不少好的的专著值得对这方面关注的同仁拿来好好研究,上海,江苏,深圳等一大批中小学在探究性教学,项目学习这方面也已进行了将近20年的探索。
以下论文和专著感兴趣的可以去查阅。
o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2A期
o 张华、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o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
o 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国际上项目学习的发展更为成熟,芬兰,瑞士等国家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已是学生日常学习的常态。例如,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芬兰确立了8个方面的跨课程主题(cross-curricular themes),要求学校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开展,具体内容包括:个人成长、文化身份和国际化、媒体素养和沟通、公民参与和创业精神、环境责任感、幸福与可持续的未来、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与此相适应,芬兰中小学也普遍采用了现象教学(phenomenal Learning)、主题教学(thematic learning)、项目教学(project learning)等综合性教育教学方法。
4. 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竞争的能力 (标准化测验将慢慢被取消)
未来的社会将更需要善于合作与创新的人才。合作学习将会替代竞争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标准化测验将慢慢被取消或者作为一种供参考的辅助测量手段,而不再是主要学习目标和评价指标。个体的学习将更多地被学习共同体所取代。知识与思想的分享将会使每位学习者更多地获益更不是失去优势。
5. 更多与社会相关的学习实践项目
未来的教育必将是更紧密的与社会相关联的。著名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 1921 的《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就明确阐述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习的最丰富的环境。学生的生活植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但是如果他一走进学校就走进了一个与他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现实脱离的真空学习环境,那么这样的学习必将是没有意义的,也会在学生离开学校时与被烧掉的教科书一起被抛之脑后。
总而言之,未来教育的核心,就是更把学生/学习者当人了。这话听着像骂人,却是大实话,是教育的本质。不把学生当人看是当前中国(以及其他不少国家)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把学生/学习者当人看,意味着你要尊重和支持他的个体差异和兴趣 - 个性化学习;意味着学习者是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变化(比如高考延期),面对新的挑战(疫情后的被迫居家学习),解决新的问题的 - 成长型思维;意味着要尊重人的能动性,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环境和支持,而不再把学生当作知识接收的容器 —主动探索的能力;人是社会中的人,教育与社会是紧密不可分的,课堂学习(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与社会联系的越紧密,学生的学习内容越真实,越有意义,学习能力也越强。
■网友的回复
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第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有限的课程拥有了无限的传播。任何在线教育的内容都可以录制,并且切段分单元。
相当于把定位在狭小教室的一次性上课功能转变为电子化无限地复制和传播,并且分段分层次后,相当于把老师的讲课内容变成了目录式的讲学小视频汇总。
打个比方,一堂课45分钟,一般线下上完后,这个老师的功能就发挥完了。
如果学生不懂,上课内容记载的不清楚,他还要再问老师,这等于重复做功。
而在线视频录制功能把一堂45分钟的课程切成9个小段,每个小段对应一个知识点,如果记载不清的话可以重复再看,方便温习。
第二、让课程的进度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课程进度。在线课程可是随时随地的听课学习,如果一个班里的某些学生学习进度快。
他就可以提前将所有的课程学习完,然后专攻其他薄弱的课程,而不是专门把功夫放在已经熟悉的课程上面。
甚至我们的政策可以出台,从小学到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全都按照在线教程录制一遍,依照课本教材清清楚楚地按照知识点录制。
一旦学生进步足够快的话,可以一口气从小学到中学全部上完,达成了在线测试过后。
直接予以中高考资格,快速通过考试。免得浪费时间在一些无用功上面。
这也促进学生的智商成长和同时减少学业时长。
同时便于为社会发掘真正的人才。
第三、对于教育匮乏地区的补充力量。随着便携式移动设备和PC电脑的普及,我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
众所周知,任何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必然产生新的思想和组织扁平化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力量上最缺乏的往往是老师。
很多老师身兼数职,从语文带到数学乃至艺术课。多则不精通。
如果通过在线教育这样的新的信息交流技术的提升,让名校课程普及到学生的手机上,
而当地的老师们只做引导,那么将大大地减少老师们的负担。
对学校的层级可以做一定的扁平化管理。
同时将老师的精力从之前大量的讲课本转移到答疑解惑和理清学生思路上去。
减轻了老师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学校的学习功能和内容。
同时方便学生反复观看。
现阶段的在线教育急需要改进的问题:第一、不能用传统的线下教育上课思维去代替现阶段的线上教育模式。要求老师用精炼的语言分小单元知识点地将整本书切段成小知识视频。
很多老师在线上教育过程中的特点,还是喜欢传统模式,随着自己的兴致讲课,
没有意识到线上传播要求从总体到部分的每个时间点做一定的总结这样才方便传播。
我们以五分钟为例,一般的小知识点3-5分钟一般而言对于中小学生就能够掌握了。
就没有整篇大段的去讲述,要求在讲述过程中更加精炼。
同时要运用好多媒体的动画以及视频的功能,借助好多媒体的工具去讲述在黑板上所不好描述的事物。
推荐阅读
- 为啥总想对别人好啊
- 为啥感觉和gay相处比较容易?
- 眼线画不上去,用的眼线液笔,笔本身是好的,但是一到眼睛那就不出水是为啥
- 为啥东南亚女性会不约而同地钟爱浓黑的眼线
- 日剧Doctor-X第一季第四集,十二指肠局部切除,为啥要在手术台上一边用内窥镜定位一边切除呢
- 为啥精神疾病患者禁止献血
- ELISA检测妊娠妇女尿液中HCG时 为啥会出现弱阳性结果?
- 为啥我会是我,这个世界真实存在吗
- 为啥有些人会觉得汽油好闻而有些人不会呢?
- 为啥LOL无限火力里一些技能不改成开关或者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