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北京怀柔这个普通的山村,竟然藏着一个“全国之最”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北京怀柔这个普通的山村 , 竟然藏着一个“全国之最”
怀柔北部山区 , 有条沟谷叫天河川 , 沟谷内原生态特色明显 , 溪流就像一条白色的丝带 , 绵延百里 , 如珍珠般串起了两岸大大小小二十几座村庄 。
我的老家就是这串美丽珍珠中的一枚 。 村庄不大 , 山水环绕 , 恬静安然 , 自明代成村 , 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 一进村口 , 一对外形不规则、灰白色的普通鹅卵石 , 静静地放置于此 。 大块的一米见方 , 中间有圆形凹槽 , 很光滑 , 已看不出雕凿的痕迹;小块的为圆柱形石杵 , 长约六十厘米 , 颜色略深 。 两块普通的石头 , 一般不会引起人注意 , 但村子的名字 , 却缘起于此 。
于书文
古树|北京怀柔这个普通的山村,竟然藏着一个“全国之最”
本文插图
【古树|北京怀柔这个普通的山村,竟然藏着一个“全国之最”】

对石村 摄影:于书文 村名来源于碓臼
《怀柔县志》记载 , 对石村原名碓臼石 , 明代成村 , 村名后渐渐演变为今名 。 小时候 , 我曾见过这对石头 , 原来放在村口的古井边 , 后来就不知下落了 。 谁也说不清楚这对石头雕凿的年月 , 是谁凿制的 , 只知道它的名字叫碓臼 , 是加工粮食的用具 。
古树|北京怀柔这个普通的山村,竟然藏着一个“全国之最”
本文插图

几百年人来人往 , 这鹅卵石也历尽了沧桑 , 被磨得如玉石般光洁 。 后来有了碾子和加工的机器 , 碓臼就被彻底弃用闲置了 。 尽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 那些曾经低矮破旧的老屋已经换成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 那些乡间土路早已变成整洁的街巷 , 但山川依旧 , 乡音未改 , 作为文明历史最基础单元的古村落 , 其点点遗痕 , 依然闪烁着农耕文明的光环 。
村落所处的天河川古称“天克力” , 意为“边界” , 是用蒙古语命名的一条沟谷 。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 这条川谷山环水绕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自然成为融汇往来、商贸交通的最佳选择 。 明代《四镇三关志》记载:“由天克力南至表厂、椒园儿 , 东犯神堂峪、亓连口、慕田关 , 俱石塘岭一带地方 。 ”这些文字详细记载了游牧部落由坝上草原南下入侵关内的路线 。 可见这条川谷在明代及以前就已成为游牧民族穿越燕山屏障的一条军事通道 , 更是一条贯通南北的走廊 。
对石村成村当在明朝大移民时 。 历史资料证实 , 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 共移民十八次 。 其中洪武年间十次 , 永乐年间八次 。 起因是元末战乱之后 , 江山布满创伤 , 燕蓟地区多是无人之地 。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 使人口均衡 , 天下太平 , 巩固明王朝的统治 , 朱元璋开始采取移民政策 , 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 移民多从山西各地 , 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 , 领取“凭照川资”后 , 拖儿带女上路 。 移民们忍不住频频回首 , 洒下故土难离的热泪 。 大移民涉及十八个省 , 五百个县 , 凡移民垦田 , 都由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 , 免税三年 。
推算起来 , 对石村成村时间至少已有500余年 , 这在长城以北的村落中并不多见 。 村中有于、夏、张等姓氏 , 于氏为大家族 , 是村落最早的原住民 。 明代移民时 , 据记载原籍为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泊 。 先祖们辗转周折 , 移民于此 , 可谓筚路蓝缕、历尽艰辛 。
由成村时的几十户人家 , 发展到如今的二百余户 , 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历程 。 一些零散的自然村如大张沟、瓦窑梁、后沟等都陆续归并到主村 , 成了消失的村庄 。 村里还有个现象 , 就是按照成村时的自然片区聚落 , 称为东营、西营 。 营和屯大都是明朝移民时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 这一称呼也佐证了成村的历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