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四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民国剧《远大前程》(2018)的概念设计与实际布景 。 这样的设计不塑料都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张纪中版《西游记》(2011) , 找设计师刘冬子为孙悟空设计了很精美的造型 , 花巨资找好莱坞特效团队制作化妆头套 , 最后成片效果却是一个没有表情的塑料僵尸猴
概念设计既然如此重要 , 为了说服投资方 , 显得本影视项目阵容强大有投资前景 , 阔气的片方往往会聘请业内大牌设计团队 。
然而 , 大牌团队有说一不二的专业权力 , 却未必会好好干活 。 他们拿走美术预算的大头后 , 纸面样稿很可能无法得到制作和后期的支持 , 做出来只剩 5 毛钱效果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由曾任《甄嬛传》《芈月传》《武媚娘传奇》造型师的业内大佬陈敏正担任美术指导的《武神赵子龙》(2016)—— 5 毛钱效果都嫌多了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国际获奖无数、曾是王家卫金牌造型师的张叔平 , 在大陆担纲的影视剧堪称泥石流 。 其出任美术指导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号称设计了上千套服装 , 一件成本动辄数十万 , 效果如上图
谁能拯救国产剧
那么 , 是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了国产电视剧的塑料化和逆淘汰现象吗?是 , 也不是 。
无论是偶像化、塑料化还是业界大佬、流量明星 , 这些趋势都是资本市场与电视剧市场双重筛选的结果 , 没有疑问 。
但再往深一层说 , 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的 , 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
多年来 , 免费看剧是中国观众的习惯 。 按照几年前的调查 , 中国电视观众主要由中老年妇女和青少年构成 , 女性观众多于男性 , 收入水平以中下层居多 , 看电视剧的目的也只是娱乐休闲、打发时间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看上去很颓废的「葛优瘫」 , 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看电视剧的真实姿势
中国电视观众对于电视剧的塑料化乃至整个质量并不特别关注 , 有偶像 , 有简单的情节和悬疑就行 。 所以 , 花大力气打磨剧情 , 追求服化道的真实 , 只能收获网络上的口碑 , 实际收益却很低 。
拍得深了、重了 , 主流观众看不懂、不爱看 , 直接影响收视率和商业回报 。 如今天被捧的神剧《大明王朝 1566 》 , 曾因在湖南卫视首播时收视率太差而被雪藏多年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而把电视剧拍得简单直给、节奏拖沓、正面主角玛丽苏杰克苏 , 画面光鲜亮丽 , 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多卖钱 , 还能迎合主流观众趣味 。
比如 , 在网上被年轻人骂得狗血淋头的《娘道》 , 线下大受中老年电视观众欢迎 , 收视率一度破 2 , 远远超过同时段播出的其他电视剧 。 制作方若是想在网上怼回去 , 理由也非常简单:这剧本来就不是拍给你们看的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这样的市场环境 , 决定了国产电视剧只能选择这样的道路:
大投资、大制作 , 无论何种题材 , 都要加入流量明星或偶像剧元素以确保收视率;小成本剧则靠压低成本 , 靠模仿一线大作的元素 , 收割剩余的观众群体 。
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塑料化 , 只是前者是精制塑料 , 后者只能算回收塑料了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小成本网剧《许你浮生若梦》 。 小成本剧的服化道 , 往往依赖一些影视拍摄基地的服装库道具库 , 有什么用什么 , 也能做出低配偶像的效果
这样的产业模式和市场环境下 , 国产剧就真的没出路了吗?也不尽然 。 出路在于 , 筛选出新的用户群 , 建立新的市场 。
英剧、美剧的精良 , 建立在其多年以来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上 。 收费的电视台或影视剧平台通过付费订阅 , 筛选出具有较高收入和观剧趣味的观众群体 , 此时市场的选择和淘汰标准 , 便倾向于那些质量较高、制作精良的作品 , 那些塑料感的作品自然也就活不下去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收费运营的英国独立电视台(itv) , 曾首播过《福尔摩斯探案集》、《唐顿庄园》、《摩斯探长前传》等一系列高分英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