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二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麻是麻、锦是锦 , 好汉是好汉、皇上是皇上 , 中国古装剧做到这样已属不易
到 90 年代末 , 中国电视剧迎来了新的世纪 。
当时 , 谈论最多的「接轨」 。 在电视剧行业 , 主要就是向影视娱乐业正处顶峰的香港学习 。 如《水浒传》的武指 , 已经被香港袁和平的袁家班包干了 。
1980、90 年代是香港电视剧繁荣时期 , 各种戏说历史剧、武侠剧、都市剧充斥荧屏 。 相较同时期的大陆电视剧 , 港剧以小成本、套路化为主 , 服化道方面能省就省 , 但追求情节的新奇、节奏的紧张 , 特别能抓人 。
所以 , 尽管港剧从不以制作精良见长 , 造型布景一看就很廉价 , 却更能受到当时观众的追捧 , 引进港剧的收视率远好于陆剧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TVB 寒酸到如此地步:一件丑到丢人的古装戏服还能反复串场 , 却足以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第一批会被吐槽为塑料感的大陆电视剧随后就登上了荧屏 , 但这种塑料感更多体现为港剧式的廉价 , 和后来那种不得体的古怪感还是两回事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 著名雷片《策马啸西风》(2001) , 就是大陆延请香港团队拍摄的 。 除了特别雷人的西门吹雪 , 其他造型还属于港片正常范围
不过 , 同一时期的大陆大制作是看不上这种港片模式的 。
张纪中较早拍摄的金庸剧《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 , 基本沿用了央视《水浒传》的写实风格 , 一度被吹捧港剧的网民嫌弃为缺乏武侠气质 。
当时就广受好评的 , 或者当时叫好不叫座 , 近年又被捧为神作的《大宅门》(2000)、《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走向共和》(2003)、《历史的天空》(2004)、《血色浪漫》(2004)、《亮剑》(2005)、《大明王朝 1566 》(2007)、《潜伏》(2009) , 无一和「塑料感」扯得上关系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不幸的是 , 到了这时 , 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也即将结束 。 那些曾经参与打造这些神作的导演、制片、美工们 , 即将亲手开启不断塑料化的退化进程 。
塑料剧是怎样炼成的
2003 年起 , 广电总局开始为民营企业核发电视剧制作许可证 。 2009 年 , 经历天津、湖南、浙江等电视台试点后 , 电视剧制播分离改革开始全面推行 。
此后 , 电视台的制片部门被分离出去 , 纷纷改为市场化运作的影视公司 。 影视公司失去了电视台的资金和播放权兜底 , 愈发依赖获得外界投资启动拍片 , 再把剧集卖给电视台 。 民营影视企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无论是投资方决定要不要投一个项目 , 还是电视台决定要不要买一个剧 , 主要考虑的是这个剧能不能取得高收视率 , 也就是「观众爱不爱看」 。
不幸的是 , 此前那些受到网络追捧、评论家称赞的神作 , 以及讲求写实风格的所谓历史正剧 , 在收视率方面可谓一败涂地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什么才能保障收视率?这份榜单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绝大多数榜上的成员 , 都有或多或少的偶像剧要素 。
2002 年 , 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被引进大陆 , 一时引发轰动 , 迫使广电总局下达停播令 。 随后 , 全国掀起韩剧热 , 从盗版碟、盗版资源到电视台引进 , 从《蓝色生死恋》到《来自星星的你》 , 热度多年不息 。
|国产剧的「塑料感」还有救吗|大象公会
本文插图

失去电视台兜底的制片方 , 这时不得不开始抛弃原先的种种艺术、价值追求 , 面对真实的中国电视剧市场环境了 。 为了说服电视台或投资方 , 被市场认可的偶像剧元素便成了绝大多数国产剧必须具备的元素 , 至少也是诸多元素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