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知们的倒掉( 二 )
王利芬女士的这个打脸来得很直接 , 痛快淋漓 , 一下子让高晓松这个公知慌了神 , 他无法直面自己的口是心非 , 立马反问王利芬:“你不也是吗?你不也说美国人厉害吗?”王利芬连连说:“我不是 。 ”(这个视频正在网上热传)看清楚这些公知的逻辑没有?三其实我不是要说高晓松直播翻车的事 。 我是想说以高晓松为代表的这批公知的“恰饭”逻辑 。 比之于高晓松 , 其实我更讨厌的是以坐家方方为代表的这批成长于文革成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知 。 因为高晓松至少还有些才华 , 而这批老公知当中的很多人 , 他们是把当“公知”作为“恰饭”手段的 , 靠着这个手段 , 他们获取了一生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我知道 , 很多“方粉”根本不允许我对他们的精神领袖有任何不恭的评论 , 那么这些人 , 看到这里就可以离开了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互联网时代 , 谁也说服不了谁 。
方方在《方方日记》成名之前 , 其实在文学创作方面很一般 , 虽然出了一些著作 , 但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的几乎没有 。 有多少人是通过《方方日记》知道有这么个作家的?而她以《方方日记》出名的时候已经65岁了 , 想必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惊世之作了 。方方书写的一般 , 但官做的不小 , 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 是湖北省管干部 , 厅级 。其实对于方方本人 , 我并不想多评论 , 实话实说 , 《方方日记》我只读过两篇 , 因为没读之前对其流传于网络的只言片语就很反感 , 所以拒绝阅读 , 后来为了证实我的判断 , 才读了两篇 。 读后 , 也就是验证了我的反感而已 。我想重点说的是 , 《方方日记》激起了一大批国人的反感 , 于是这些人利用网络深挖方方本人及她的公知朋友们 , 直至目前 , 挖掘出来了很多问题 , 比如:方方拥有的价值2000万的别墅来路不正 , 用来盖别墅的土地并非公开招拍挂 , 而是私下以3.7万元/亩的价格私相授予的 , 这个事目前被网友举报后据说正在查 。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 武汉封城第六天 , 方方竟然动用各种关系将自己的侄女母子送出城 , 送离境 。 方方日记中是这么说的:
在1月末 , 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 医疗防护用品极其短缺 , 很多在一线直面病毒的医护人员没有防护用品 , N95口罩更是奇缺 。 但方方和她的朋友们居家不出 , 却能有大量N95口罩相互赠送增进感情 。然后 , 转身 , 方方和她的朋友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肆鞭笞政府的无能 , 谴责政府不能保证防护物资的供应 , 并对前线裸奔的医护人员送上含泪带血的同情 。 这一波节奏带下来 , 方方和她的朋友们成了为民请命的英雄 , 获得了粉丝 , 拥有了名气 。 可他们从来不会想 , 艰难时刻 , 就是因为他们这些权贵们利用盘根错节的关系把稀缺的救命物资私下瓜分了 , 才加重了前线的物资短缺啊 。
网友们对方方的朋友们一个个深挖 , 目前挖出来的带路党公知一大串 , 比如湖北大学的梁艳萍 , 海南大学的王小妮等 , 这些公知们除了长期美化西方丑化中国外 , 在涉台、涉港、涉领土等中国核心利益上是站在敌人那一边的 。 网友们给这些公知的做法定了个性:扛着红旗反红旗 。 这些被深挖出来的公知 , 大多已被相关单位处理 。 这使得当前公知们的处境很艰难 。这恐怕也是这次高晓松直播翻车的大背景 。三公知们为什么“扛着红旗反红旗”?公知们痛心疾首地丑化诅咒中国的一切 , 真的是出于人类的正义吗?看到方方利用职权获得的大别墅、口罩和绿色通道 , 你会认为她写《方方日记》是为了关心每一个生灵吗?她这些年的所谓呐喊是为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吗?不!他们只是为了“恰饭” , 为了恰得更好 , 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已 。也就是说 , 以方方为代表的这一批老公知 , 成长于文革期间 , 改开以后 , 随着对文革批判的需要 , 这批人大胆地站在了批判的前沿 , 然后出了名 , 于是有的成了作家 , 有的成了教授 , 最后把持了中国的文化界和舆论界 。 在他们成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新世纪的前十年 , 中国的文化界和舆论界充斥着这帮公知的各种言乱 。这帮公知的基本套路是 , 狂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 在他们的笔下和口中 , 西方的什么都比中国好 , 中国什么都不行 。 因为他们的言论迎合了青年的焦虑 , 所以他们成了大批青年的精神领袖 , 成了社会的名人 。 当我还是一个小年轻的时候 , 我也被他们的言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 觉得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 。 我之所以还待在这里 , 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离开这里而已 , 但那些年我是痛心疾首的 , 我是忧虑的 , 我是不快乐的 。公知们为了狂吹西方 , 甚至不惜杜撰出各种莫须有的美化西方的故事 , 有些虚假的故事竟然被大众信以为真 , 甚至入选中小学课本 。 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和樱桃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