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于建新:苟活,隐痛和批判 | 《感染科医生》创作谈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于建新:苟活 , 隐痛和批判 | 《感染科医生》创作谈
原创 于建新 花城
苟活、隐痛和批判
于建新
于建新中篇小说《感染科医生》刊载于《花城》2020年第3期 , 责编 许泽红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纸刊 。
图 | Vladislav Reshetnyak , Suzy Hazelwood
澎湃新闻|于建新:苟活,隐痛和批判 | 《感染科医生》创作谈
本文插图

1977年 , 父亲从丝厂带回来两本长篇小说《狂飙》《草原小骑兵》 , 看完以后 , 兴奋不已 。 大概是那时候 , 我有了成为一个作家的念头 。 正经动笔写小说 , 是考上大学的1985年 , 小说的手稿似乎还在 , 就是一篇字数较多的记叙文 , 这一晃就是35年了 。 没有人知道我能写到今天 , 我也不知道我会写到今天 。 上天不可能再给我35年 , 所以余生要倍加珍惜时间 。 在60岁退休前 , 争取再完成一个医生系列 。 退休以后 , 可以集中精力精研短篇小说 , 遵守曾经的誓言 , 把平生献给短篇小说(2008年盛夏在常州与傅元峰言) 。 我仍然认定自己是一个医生 , 不是作家 , 这一生只是遇到了喜欢做的事情 , 秉性坚持了 。 所以不敢说会有什么晚成 , 更不敢称某年变法 , 只是愿意遵从自己的内心而已 。 这也是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写下文字吧!
“支道了医生”的形象
笔尖一滑 , “支道了医生”这个文学形象 , 已经诞生四年多了 。 文学意义上 , 医生的最高参照物是《日瓦戈医生》 , 我写过《许信忠医生》 , 格局太小 , 心有不甘 , 才有“支道了医生的”登场 。 从2015年的《痒死了》开篇 , “支道了医生”已经在二十多个短篇小说里 , 陪伴我开心欢乐 , 忧思惆怅了 , 我要谢谢他 。 这次发表的三篇 , 均是来自“支道了医生”系列 。
做医生三十年了 , 看过太多的死亡 , 尤其癌症病人的死亡 , 那真是俗话说的 , 不得好死 。 这个问题怎么办?医学上还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 。 我用尊严 , 代替通常的安乐 , 是因为安乐仅涉及一个人生理的层面 , 而尊严上升到一个人精神的高度 。 有尊严的死亡 , 才是一个人归宿的最高境界 。
澎湃新闻|于建新:苟活,隐痛和批判 | 《感染科医生》创作谈
本文插图

想表达的东西 , 都在小说里了 , 而小说是最没办法讲什么道理的 。 至于创作谈 , 我以为该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 , 才可以写的 , 其中必定包含着隐秘和捷径 , 而我没有 。 我想说的是 , 人的一生 , 很多东西必须独自去面对 , 譬如性爱 , 譬如疾病 , 譬如死亡 , 还有写作 。
苟活 , 隐痛和批判
【澎湃新闻|于建新:苟活,隐痛和批判 | 《感染科医生》创作谈】苟活 , 苟且地活着 , 马马虎虎地活着 , 得过且过地活着 。 字典都是这样的解释 , 不是我内心想要的解释 。 内心真正想要的苟活 , 应该是为了理想 , 忍受人生巨大的耻辱 , 以一种坚定而隐忍的精神 , 付出自己的一切 , 直至理想破灭 , 仍然勇敢地活着 。
关于隐痛 , 之前我只是有隐约的理解 , 年初看到奥尔罕·帕慕克的话 , 顿时震惊了我:“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 , 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 , 耐心地认识它 , 充分地揭示它 , 自觉地使他们成为我们的文字 , 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 ”隐痛 , 医学术语 , 部位不明确 , 疼痛感不明显 , 疼痛性质不确定 , 但始终不能完全消除的一种身体症状 。 这是生理的 , 而进入笔下的 , 可以是心理的 , 人生的和历史的 。 隐痛跟苟活是有内在联系的 , 巨大的人生耻辱在人们内心驻扎 , 时间一久岂不是成了隐痛?对个人如此 , 对全体也是如此 。 隐忍且微笑 , 勇敢且活着 , 多么不易啊 。
更重要的是 , 他们一定不是生活的强权者 , 他们的理想也算不上伟大崇高 , 他们就是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正事 。 正是正确 , 正义跟正道 。 因为正 , 所以会有阻碍跟压力 。 同时 , 隐痛也会一起发作 , 四面受敌 , 不得不奋不顾身 , 最终的结果是 , 一直为之努力的理想也破灭了 。 可人生的道路还长着呢 , 怎么办?活着 。 带着隐痛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