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20多年前修建的这座史馆,翻建后因何吸引了更多官兵( 二 )


发现老故事最多的地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畔的雪枫墓园 。
在墓园的月牙池附近 , 一行人看到了“彭故师长灵柩原葬处” 。墓碑的下方 , 记录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马夫李哑巴用生命保护师长的遗骨 。
墓园的另一角 , 有一个巨大的战马铜像 , 它代表着彭师长的坐骑“火车头” 。陈萌拿起相机 , 拍下了这一人一马的历史印记 。
随着更多老故事上的尘埃被拂去 , 新史馆的故事不断丰富起来 。
上士张倩如第一次参观“雪枫史馆” , 就被这两个无言战友的故事感动了 。“听着听着 , 泪水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 。”张倩如说 。
适应新时代官兵特点 , 让一砖一瓦都镌刻特定的精神符号
“雪枫史馆”建于1994年 , 上一次翻修还得追溯到本世纪初 。
【史馆|20多年前修建的这座史馆,翻建后因何吸引了更多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 , 老史馆的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展品大多通过玻璃橱窗、玻璃柜的方式展现 , 风格偏重于平面化 , 形式相对单一;3个独立展厅的布局导致展览面积狭小;展厅以涂白墙、打木框为主 , 几乎没有装修过……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 , 官兵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审美情趣等都有了全新变化 , 昔日的史馆已经难以满足今天的官兵 。为此 , 建设一座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军史陈列馆已刻不容缓 。
最直接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就是外观 。“雪枫史馆”的外墙采用一种真石漆的新型环保材料 , 展墙上穿插着不规则的几何图形 , 整体色彩从庄重的浅咖色、灰色、迷彩色过渡到鲜亮的蓝白色、红黄色 。
为了适应新时代官兵的特点 , 新史馆充分让官兵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中——
在140平方米的序厅中央 , 摆放着的是彭雪枫将军的半身雕像 , 那是多名老兵集资雕刻而成的;雕像背后是3米×8米的巨大浮雕 , 镌刻着4个不同时期的战斗场景 , 由俱乐部主任程烨设计完成;右侧是大小错落排列的318张历史照片 , 拼成了一个“战”字 , 取名“胜战映像” , 这是陈萌的得意之作 。
同时 , 新史馆运用了多媒体、声、光、电融合技术 , 并加入了战场还原模型、半景画等元素 。
在一场战斗场景还原模型中 , 下士钟林看到了连长袁辉站在洞口、张开双臂 , 用身体挡住大火的一幕 。“很震撼 , 脑海里瞬间就有了画面感 。”钟林说 。
设计的初期 , 运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呈现战场还原模型 , 大家曾产生过分歧:是运用体现高科技的激光投影、VR或AR技术?还是使用人物模型、全景画或半景画?
“战场还原模型是将一些具体的情节形象化地演绎出来 , 目的是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与氛围 , 更直接地向参观者展现其战斗精神 。”副政委边庆军认为 , 与技术手段的创新相比 , 精神内核的挖掘更为重要 。
最终 , 大家一致决定 , 战场还原模型通过半景画与实辅景相结合的手法来展现 。
油画专业硕士毕业的上尉张磊 , 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新馆3个战斗场景的主设计师 。
“每一处设计的细节和技术都有特定的精神符号 。”张磊说 , 设计过程中 , 他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
在板桥集战役中 , 一连一班机枪手常福祥用机枪打下日军轰炸机一架 。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录记载 , 常福祥是在轰炸机向地面俯冲时恰巧击中了飞行员 , 飞机失去控制后坠毁 。
但机枪的枪身重、后坐力大 , 当时的支架没有现在的车载机枪那么灵活 。加上板桥集地处安徽蒙城 , 是平原地貌 , 没有山石依托 , 常福祥的射击角度如何呈现?
“场景还原的细节关乎战斗的真实性 , 如果出现错误 , 则会引起参观者的质疑 。”张磊说 。为此 , 他和中士杨晓栋翻阅了大量史料 。
几天后 , 杨晓栋找到了证据 。那是一张两人协同射击的老照片 。经过比对后 , 杨晓栋确认照片中的年代、枪型等细节均与板桥集战役相符 , 并以此确定了常福祥向飞机射击的姿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