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饮料陨落记

国民饮料陨落记
文章图片

国民饮料陨落记
文章图片

国民饮料陨落记
文章图片

“企业经营既要提升交易价值 , 也要降低交易成本 。 ”



好文4022字 | 7分钟阅读

作者:范鹏 , 投资人 , 著有《新零售:吹响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号角》一书 。
于杰 , 私募基金投资总监 。



停牌22个月后 , 汇源果汁最终未能履行复牌条件 , 于2020年2月14日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 。


此外 , 汇源2017年年报、2018年年报以及2019年中报也迟迟未披露 。 如今公司的总市值定格在停牌时的53.97亿港元 , 较历史峰值蒸发了121亿港元 。

【国民饮料陨落记】
“有汇源才叫过年” , 曾经的民族品牌代表如今在商超货架上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
创始人朱新礼四度被限制消费、负债百亿、高管离职 , 汇源昔日风光早已不在 。


在不进则退的商业大潮中 , 伴随一代人记忆的“国民饮料”汇源果汁 , 何以到了如此凄惨的地步?



1
依旧牢固的外护城河



事实上 , 在消费者心中 , 汇源品牌并没有真正崩塌 。 这几年 , 公司营业收入虽然增速放缓 , 却没有受到实质影响 。 AC尼尔森数据显示 , 2018年汇源在百分百果汁和中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依旧稳居业内第一 。 汇源的品牌护城河还是相当牢固 , 一直守护着公司的堡垒 。


早在1996年汇源就花天价买下了1997年央视《新闻联播》那短短5秒的广告权 。 在那个互联网尚在萌芽的年代 , 汇源通过央视背书 , 产品畅销全国 , 随即在各地布局设厂 , 进入快速发展期 , 成为了果汁饮料行业的龙头 。


公开报道显示 , 2000年公司实现营收12亿元 , 以23%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果汁产业榜首 。 2001年、2002年 , 汇源营收分别为15.4亿元、22.3亿元 , 利润分别达到2.5亿元和2.7亿元 , 市场份额跃至近30% 。 可见 , 汇源在品牌护城河的打造上越拓越宽 。


2008年9月 , 可口可乐宣布以179.2亿港元全额收购汇源 。 这是可口可乐当时在中国乃至公司发展史上最大一笔收购 。 然而 , 命运跟汇源开了个天大的玩笑:2009年3月 , 这个收购案因未通过反垄断调查而被叫停 。


虽然收购交易没有完成 , 但是从可口可乐的高额报价 , 以及政府部门为保护国民品牌而叫停交易来看 , 足见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 , 还是政府和民众 , 都高度认可汇源果汁这个品牌 。


虽然上市后公司在经营上遇到诸多问题 , 但在品牌打造上依然不遗余力 , 也紧跟时代的步伐 。 这个当初以“喝汇源果汁 , 走健康之路”为大众所熟知的国民果汁 , 在传统品牌的年轻化大潮中主动出击 , 寻求品牌形象的新一轮迭代 。


2016年是汇源实施品牌年轻化战略的试水之年
。 年初 , 汇源一改传统行事风格 , 借势网红papi酱广告招标 , 展开新媒体传播 , 令网友们纷纷表示“出乎意料” 。 虽然汇源最终与标王失之交臂 , 但借助这样的“反常”之举 , 颇为高调地开启了品牌革新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