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著网|走出考场多年,我们为什么还在关注高考作文?( 二 )
本文插图
▲《新民说》
问题也许出在为了“应试”走向“套路”的可能性上 。 强逻辑、丰富的论据本都正确 , 但是为了让内容更丰富和“高大上” , 简单粗暴地背诵中外历史上的名人故事 , 或者一个“万能”素材走天下 , 在形式上 , 则为了让判卷老师第一眼看到论点往往放在段落第一句 , 三段式的文章结构非常固定 。 这些“技巧” 虽好 , 但用多了、用得不走心了 , 就很容易成为“套路” ,“文如其人”就成为空谈 , 文章千篇一律 , 思想也千篇一律 。
因此如何增强文章的思辨性 , 让文字更多的展现一个人的思考 , 而不是掩藏一个人的内心 , 是高考作文出题历年改进的方向 。 比如今年的文体就以发言稿居多 , 更多的文“你认为”、“你觉得” , 选择性更大的材料和提问 , 可以尽可能地在考试的“束缚“中更好地考验批判性思维、开放的审视角度以及缜密的论证能力 。
本文插图
▲全国I卷作文题目
而对于已经成年的“局外人”来说 , 不用应试使得高考作文卸下了一些束缚 , 回归到了题目内容本身 。
高呼一声“这题我会”也许是一种回忆与自我确认 , 多少参杂着对少年时光的怀念 , 但也许更多的意义并不在于“我还会不会” , 而在于被“解绑”的作文命题本身可以看作是向所有人提出的问题 , 它打开了一个圆桌 , 欢迎所有人来思考与解答 。
解构:作为开放文本的作文题目
文本指意义的空间或文化实践 , 当卸下附着在高考作文上的束缚 , 众多的人参与到解构作文命题的活动中去时 , 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将其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文本 。
开放的文本就意味着它允许被各式各样的解读与理解 , 一个题目就是一个命题 , 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可以给出一份答卷 。
今年的作文题目出来之后 , 对文本的再解读或者解构的也更多了 。 比如传播学专业将题目均解构为传播学知识 , 认为不论是“镜中我”的概念 , 还是“信息茧房” , 都是大环境推动我们对于媒介素养的思考 , 而心理学专业的人则把题目用心理学知识进行了再解读 。
本文插图
▲传播学视角和心理学视角下的作文解构
如果说少年的书写是意气风发的 , 那么对于已经身为局外人的我们就有了被允许书写悲观、书写边缘、书写社会经历带来的进一步深度思考的可能性 , 而这样的书写行为 , 如果仅用一句“因为专业知识门槛低”来概括稍显可惜 。
文本 既是个人的 , 甚至也是时代的 。 高考 作文题目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社会对于结束了基础教育之后少年要产生何种思考的考察 , 但作为一个可读的文本 , 作文命题可以变为哲学上的一个提问 , 甚至反映时代面貌 , 而局外人的参与是补充描述的重要一环 。
比如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的作文题目是《我在战斗的一年里》 , 80年代的题目则十分注重环境保护的问题 , 1999年出现了有“记忆移植”的科学命题 , 2015年则出现了“微博私信”的媒介话题 。
本文插图
▲1977-1984年的高考作文
作为对时代的叙事 , 多元主体的参与使记忆更加完整 , 也更加多元 。 亨利·詹金斯所提出的参与式文化是基于参与门槛的降低 , 而反观最初那个有关“我们为什么讨论语文作文”的讨论 , 专业知识的门槛降低也并没有说错 , 只不过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低门槛”的褒贬意味 , 看到它对于推动网络交流空间形成的积极作用 。
推荐阅读
- 梦想新生活|被拍与男性友人合照疑走出失恋?周扬青的巧妙回复显高情商
- 圜得一人心|门口听到儿媳和亲家的对话,我放下三万现金,默默的走出了家门
- 新浪医药|光芒被ALK掩盖,ROS1抑制剂如何走出自己的未来?
- 穿搭|来自日本的街头穿搭,二次元混搭街头风,宛如漫画里走出来的时尚
- 陌雪无忧|我出差提前回家,瞅见妻子在厨房忙碌,卧室走出一人我笑了!
- 水瓶座|在7月下旬,认清现实,不再迷恋,走出过往的三大星座
- 洋哥爱生活|一周后,不困于心,不乱于情,走出过往,开始新生,从此再不提爱
- 考研1+1|跟人民日报学评论,考场上拿高分!
- 知著|设计师喜欢的100座图书馆,中国才占两个?
- 金牛座|在7月下旬,不再执着,走出情伤,各奔东西的三大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