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观宋填词135|杨炎正与辛弃疾唱和,被告之大宋不需射虎的将
前言
辛弃疾曾经有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 这首词作于1178年(即淳熙五年) , 当时辛弃疾和好友经过镇江到扬州 。
词中“和人韵“的那个人 , 就是同行的好友杨炎正和周显先 。杨炎正也是一个与辛弃疾意气相投的爱国词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杨万里的族弟
说起杨炎正 , 估计很少有人听说 , 也很难记住 。但是说起他的族兄杨万里 , 大家可能印象就深一些了 。
杨炎正 (1145—?)是江西庐陵(今吉安)人 , 字济翁 。因此辛弃疾的那首词 , 在有的版本里题目又写作《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杨炎正在五十二岁的时候 , 庆元二年(1196)年才登第 , 不过他和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显然很早就认识 。
在杨炎正及第前18年 , 淳熙五年(1178年)的夏秋之交 , 辛弃疾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 , 船只停泊在扬州时 , 与杨济翁(炎正)、周显先有词唱和 。
杨炎正的这首词就是其代表作《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杨炎正《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
多景楼在京口北固山上 , 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市 , 今天登山还能见到多景楼 。
北固山的对岸就是今天扬州市 , 但是古代扬州的面积非常大 。宋朝的扬州管辖区包括两浙路全境 , 两浙路又包括14州2军 , 例如常州、苏州、润州(镇江)、杭州、湖州等地都属于这个管区 。
因此可知 , 为什么辛弃疾的词题为《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 其实大概率是泊舟于镇江北固山下了 , 因此会唱和杨炎正的《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 。
我们来欣赏一下杨炎正的《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
寒眼乱空阔 , 客意不胜秋 。强呼斗酒 , 发兴特上最高楼 。舒卷江山图画 , 应答龙鱼悲啸 , 不暇顾诗愁 。风露巧欺客 , 分冷入衣裘 。
忽醒然 , 成感慨 , 望神州 。可怜报国无路 , 空白一分头 。都把平生意气 , 只做如今憔悴 , 岁晚若为谋 。此意仗江月 , 分付与沙鸥 。
此时辛弃疾38岁 , 杨炎正才33岁 。在词中 , 杨炎正自叹时光空度、“报国无路” 。
北固山其实很小 , 但是临江拔起 , 气势非凡 。多景楼在山上的甘露寺中 , 凭栏远眺 , 可尽揽“江山图画” 。可惜 , 在杨炎正的眼中 , 神州沦落 , 有志难酬 。唯有江月沙鸥为伴而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辛弃疾劝慰杨炎正 , 不必投笔从戎
此时杨炎正还是东南名士、一介布衣 , 而38岁的辛弃疾已经饱经风霜了 。他的唱和之词写道:
落日塞尘起 , 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 , 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 , 忆昔鸣髇血污 , 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 , 匹马黑貂裘 。
今老矣 , 搔白首 , 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 , 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 , 万卷诗书事业 , 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 , 直觅富民侯 。
与杨炎正词相比 , 辛词理解起来就难得多 , 在现代人看来 , 辛词用语有生僻 , 典故也用得太多 , 没有点学问真看不懂 。
上阙用东晋淝水之战的典故 , 回忆了当年南宋采石矶大战击败金主完颜亮的故事 。正是这场胜利 , 激励了北方的辛弃疾南下归宋 。他自比于季子苏秦 , 带黑貂之裘入秦 , 想要建功立业 。
可惜辛弃疾在南宋并没有见到秦王的军力与魄力 。反而在采石矶大战不久 , 和金国签署了隆兴和议 , 主战派从此失势 。
推荐阅读
- 章良能|观宋填词136|无寻处,唯有少年心,章良能小词极有思致
- 辛弃疾|辛弃疾:金戈铁马一生,抵不住万种柔情,随意作诗不料成千古诗人
- 诗词歌赋|豪放词人辛弃疾,能文能武,却不能上场杀敌
- 品读好评诗词|【原创诗词】刘柏荣 |?? 山风研海墨 落笔好填词(诗词十首)
- 辛弃疾|辛稼轩到底是谁?济南大明湖畔最好的位置为它建祠,现成知名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