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一个高原边境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减法

:原题为_天山网|一个高原边境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减法。
天山网|一个高原边境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减法
文章图片
海拔3150米的阿卡孜达坂 , 将喀什地区叶城县西合休乡帕合甫村与外界隔开 。 这里地势险恶 , 交通不便 , 自然灾害频发 , 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 , 曾一度阻碍着帕合甫村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
“这里是典型的高原边境贫困村 。 ”7月2日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喀什地区叶城县支行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常秀杰说 。
曾经 , 这里的村民靠天吃饭 , 过着贫困的生活;如今 ,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 , 村里修路建桥盖房子、因地制宜兴产业、培训技术促就业……昔日的高原小村旧貌换新颜 , 不少村民也告别了贫困 , 截至2019年年底 , 帕合甫村的贫困发生率降至1.66% , 彻底退出贫困村行列 。
“留给我们的脱贫考题 , 还没结束 。 脱贫攻坚 , 一户也不能掉队 。 ”看着高原小村的新貌 , 常秀杰说 。
吃上时令蔬菜 也鼓了口袋
对于地处海拔2900米昆仑山高原地带的帕合甫村来说 , 高寒、土层薄、土质贫瘠的自然环境是发展种植业的瓶颈 。
“我们这里土地不行 , 路也不通 , 平时吃的口粮就是在峡谷河道两侧种些青稞 。 ”帕合甫村村民买合木提·依布拉依木说:“肉 , 就吃我们自己养的牦牛;菜 , 没有 。 ”
“村里的土层太薄了 , 全村仅有不到500亩的可耕作土地 , 底层都是石头 , 又是高寒气候条件 , 发展种植业非常困难 。 ”常秀杰说 。
天山网|一个高原边境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减法
文章图片
难归难 , 但解决村民吃菜的问题 , 也是绕不过去的民生问题 。 经过反复调研 , 工作队决定建立高原温室大棚 , 在高寒之地撒下一片绿苗 。
2016年 , 驻村工作队争取到土地平整项目资金 , 清理荒地、回填洼地、平整坡地 , 为全村新增600多亩土地;为了改善土质 , 工作队带着村民上山下坡 , 一车车拉回了较好的土壤做铺垫;为了保证大棚温度 , 工作队特意咨询农业专家 , 选择具有较好保温性能的材料作为温室大棚的棚衣……
一番努力后 , 占地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终于在村中建成 , 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也出现在了当地村民的餐桌上 。
天山网|一个高原边境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减法
文章图片
“村民吃上时令蔬菜只是我们的第一步 , 我们要做好大棚蔬菜种植的致富文章 。 ”常秀杰说出了工作队更深的用心 。
2018年 , 通过申请扶贫项目资金 , 帕合甫村增建了28座温室大棚 , 分别由村里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 , 每年可产各类蔬菜10吨左右 。
村民买合木提·依布拉依木是村中的种植能手 , 2019年仅通过大棚种植 , 便增收了4000多元 。
“我们以前没有种植过蔬菜 , 这条路走得也不顺 。 有时候 , 我们撒种早了 , 地温还没有上来 , 出苗率就比较低 , 会影响到效益 , 但工作队会想办法解决 , 帮我们弥补损失 。 ”买合木提说 。
如今 , 通过4年的摸索、学习 , 村里种植的蔬菜品质越来越好 。 28个高原温室大棚内种植的蔬菜除村民自给自足外 , 每年可实现近3万元的销售收入 , 户均增收近千元 。
天山网|一个高原边境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减法
文章图片
壮大牦牛产业 村民抱团脱贫
高原地带是帕合甫村发展种植业的短板 , 但对养殖牦牛来说 , 却有先天优势 。
“我们村的牦牛、绵羊特别多 , 但大多都是散养 , 这家一头 , 那家一头 , ‘单打独斗’没法形成‘气候’ 。 不少村民也因为被一只牦牛或几只羊束缚 , 无法就业工作 。 ”工作队队员阿布来提·依明说 , 根据村中的实际情况 , 工作队决定成立养殖合作社 , 实行牛羊托管制 , 规模化养殖 , 让村民实现抱团脱贫 , 同时也能解放劳动力 , 增加一份收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