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客户端江苏频道|从市委常委到党报记者,53岁“弃官从文”,缅怀这位善“抓活鱼”的老记者!( 二 )


人民日报 客户端江苏频道|从市委常委到党报记者,53岁“弃官从文”,缅怀这位善“抓活鱼”的老记者!
文章图片
1987年12月9日 , 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张振国《安徽某些领导干部撕破脸皮要官 省委书记不留情面提出严厉批评》 。
在采访人员部 , 老张还有一句名言颇有影响:稿子就是儿子 。 采写每篇稿子时 , 都要像培育自己的子女那样尽心尽力 , 一丝不苟地去用心呵护 。 他曾写了一长篇通讯 , 数日未能用出 , 后经反复推敲 , 抠成500字的新闻在一版头条刊出 。
有一年开采访人员会 , 老张与上海采访人员站的章世鸿同志约乘同次火车赴京 。 在车上老张取出饭盒 , 分享老伴儿精心制作的餐点 , 老章求异思维的功夫又派上了用场:“老两口如此琴瑟相调 , 日后一旦一方不测 , 另一方定会分外痛心疾首!”2004年 , 老张老伴儿李继茀在与尿毒症抗争了五年之后 , 撒手人寰 。 “昔日戏言身后事 , 今朝都到眼前来 。 ”
人民日报 客户端江苏频道|从市委常委到党报记者,53岁“弃官从文”,缅怀这位善“抓活鱼”的老记者!
文章图片
张振国
老张与老伴儿情深意笃 , 采访人员部老少皆知 。 老伴儿患病后 , 老张的“甩手掌柜”当不成了 , 十分苦恼 。 一老友为他撰了幅对联:“有才有识寄忆遐年有滋有味 , 无官无位回首人生无愧无愁 。 ”这副对联一时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 老张硬是学会了在家中为老伴儿进行腹膜透析 , 每天凌晨4时开始做第一次 , 输入量2公斤 , 排出量2公斤多 , 耗时一小时 , 每天四次 , 雷打不动 。 忙里偷闲 , 老张成诗一首:“老伴病又重 , 急煞白头翁 。 日夜床前守 , 只听她在哼 。 哼声入我耳 , 如刀刻在心 。 谁能救她命 , 全家涕泪淋 。 ”老伴儿病后一闻烟味就咳嗽 , 几次戒烟失败的老张再一次戒烟 , 终获成功 , 老张美滋滋写了篇《戒烟有感》 , 在2002年6月5日人民日报4版刊出 。 文内诗云:“吞云吐雾四十年 , 损财伤命世人嫌 。 如今老伴患重病 , 岂能容我再抽烟 。 咬牙蔑视小白棍 , 开怀面对夕阳天 。 根烟未吸三年半 , 体魄健强志更坚 。 ”好一个逗乐可爱的老头儿!老张老伴儿曾告诉我:“见到有稿子见报 , 老头儿能快活好几天!”到人民日报笔耕的十年 , 是老张一个快活接一个快活的十年 。 这也是日后不止一个人问他是否后悔辞官从文 , 他坦然答曰“不后悔”的真谛!
人民日报 客户端江苏频道|从市委常委到党报记者,53岁“弃官从文”,缅怀这位善“抓活鱼”的老记者!
文章图片
2002年6月5日 , 人民日报4版刊登张振国《戒烟有感》一文 。
老张曾在电话中对我说:“我的家人都说我对人民日报感情深 , 其实是采访人员部的老少爷们儿对我有感情啊!”他铭记不忘的是这样一件事:退休12年后的2004年 , 在年度采访人员会上 , 大家得知老张老伴儿去世 , 都很牵挂老张的丧偶之痛 , 傲腾自告奋勇写了慰问信 , 嘱我在小字辈中征集签名 , 每人出慰问金100元 , 返宁后代表大家前去看望老张 , 我遵命照办 。 16年后 , 面对当年的慰问信 , 不禁扼腕:18位签名者已有4位作古 , 真不忍心提及他们的名字!“莫提起 , 提起珠泪洒江河!”
那还是我在职时 , 老张在电话中对我说 , 安徽有个小岗村 , 江苏有个华西村 , 想到华西村会会吴仁宝老书记 , 一探究竟 。 我自然陪同前往 , 两位相差一岁的老人一见如故 , 交谈甚欢 , 老张为本报华东版写了篇现场新闻 。 因老张是半个钢铁专家 , 我建议他一访沙钢 , 在沙钢见到他和厂领导满口专业名词 , 我由“老乡见老乡 , 两眼泪汪汪”想到了“同行见同行 , 两眼直冒光” 。 来到昆山 , 老张提到他一篇获“全国好新闻奖”文章的主人公在此创业 , 但无联系方式 , 委托宣传部同志帮助寻找未果 。 我不甘心失之交臂 , 想到了公用电话本 , 愣是幸运地找着了!自然是一次又惊又喜又欢快的相会!
【人民日报 客户端江苏频道|从市委常委到党报记者,53岁“弃官从文”,缅怀这位善“抓活鱼”的老记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