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引2000名博士硕士遭热议,这个弱省会城市如何破局

作为一个弱省会城市 , 太原最近因为一个引才动作而火了一把 。
近日 , 太原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致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 , 拟向全国引进约20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 并呼吁三晋学子归巢 , 携手打造新时代“锦绣太原城” 。
随后这个消息在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热议 , 评论高达万余条 , 但大多数都是批评声 , 比如“福利待遇不谈 , 拿什么吸引人” , “该不会又是内定好了才出来宣布的政策吧”等等 , 相关话题也一度冲上了热搜 。
尴尬的背后 , 是近年来太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 新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 整体经济活力不足 , 人才就业、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的局面 。
太原的尴尬
“这几年 , 太原在中国省会城市体系里一直悄无声息的 , ‘存在感’不高 。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 , 相比南方城市 , 太原这几年的经济活力较低 , “没有太多动静 , 也没有什么知名的品牌企业 。 ”
数据显示 , 2019年太原GDP仅为4028亿元 , 在中国各大城市中排在第57位 , 位居洛阳、襄阳、榆林等三四线城市之后 。 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 , 太原位居倒数第一 , 同期武汉已经超过1.6万亿 , 是太原的4倍;郑州和长沙超过1.1万亿;合肥也突破9000亿 , 成为万亿GDP城市后备军;和太原一样“存在感”较低的南昌 , 也比太原高出不少 , 达到了5596.18亿元 。
胡刚说 , 省会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 区域经济是省会城市发展的基础 , 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 太原所在的山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 中心城市也比较弱 。
除了总量比较小之外 , 无论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 , 太原在中部几个省会中都是靠后的 。 在资金总量和高新技术企业这两个重要指标上 , 太原略胜南昌 , 但与另外四个城市差距较远 。

想引2000名博士硕士遭热议,这个弱省会城市如何破局
从产业结构上看 , 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 尽管这几年太原正在积极谋求转型跨越 , 发力文化旅游、医药等产业 , 但当前 , 能源化工、重型机械制造、冶金等重化工业仍是太原的主导产业 , 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仍较为滞后 。 从企业发展来看 , 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在重化工业领域 。 在一般竞争性领域 , 知名企业寥寥无几 。
“我们这里学生毕业后 , 一般都是当公务员 , 或者进大型国企 , 总而言之就是进体制内 , 体制外的很少 。 ”当地某高校一位学者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对人才、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数据显示 , 2019年太原常住人口为446.19万人 , 比上一年增加4.04万人 , 增幅在中部6个省会中最少 。 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 , 2014年到2019年这5年间 , 中部6个省会中 , 长沙人口增加最多 , 达到了108.3万人 , 郑州也高达97.4万人 , 武汉增量为87.4万人 , 合肥49.3万人 , 即使发展较慢的南昌也达到了36.04万人 , 而太原的增量仅为16.3万人 。
常住人口增长缓慢 , 本地的人才也留不住 。 一般来说 , 在当地读书的大学生 , 由于生活习惯、交友圈子等因素 , 毕业后留在当地的比例也比较高 , 尤其是省会城市 , 一般都能吸引大量本省籍的毕业生 。
不过 , 在山西唯一的211高校太原理工大学 , 2019年该校的就业报告数据显示 , 该校省内生源毕业生中 , 留在山西就业不足半数(41.77%);省外生源留在山西就业的比例更低 , 仅达到6.42% , 回生源地就业的比例为34.35% , 到其他省份就业的比例为59.23% 。
如何破局?
那么 , 太原如何扭转目前这一不利局面 , 成为人才真正向往之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