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雪山草地展新貌——四川阿坝州脱贫奔小康纪实

新华社成都7月2日电题:雪山草地展新貌——四川阿坝州脱贫奔小康纪实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相吉、刘坤
满山的果树、整洁的民居、玉带似的公路……6月中下旬,采访人员行走在川西高原,一处处令人振奋的景象扑面而来,多年前的那些贫穷面貌已难寻踪影 。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个川西高原上曾以雪山草地著名的地方,今年初实现全域脱贫摘帽 。现在,这里的农牧民们又迈开新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 。
“苦寒之地”变了模样
“种的土豆、玉米,根本没法运下山 。”
“去集市卖牦牛,路上要花2天时间 。”
说起多年前的生产生活,阿坝州不少农牧民直摇头 。如今,这些都变了模样 。
理县桃坪镇佳山村,盘山公路隐藏在苍翠果林之下 。村里大山如笔尖挺立,高耸入云 。当地老乡介绍,以前都种玉米、土豆,除去人工和种子等成本,还要亏本;而现在山下是大樱桃树,山腰是李子树,山顶是苹果树 。
村民龙朝志种了10亩果树,一年的水果收入达20多万元,其中近一半的销量,是儿子龙庭恒通过网络销售的 。
村主任马雪平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1000余元,增加到2019年的14772元,大多数农户年收入都超10万元 。
佳山村仅是阿坝州山区产业变化的一个缩影 。在壤塘县,不少牧民因为“上南天路”,进入了致富快车道 。“上南天路”最高处海拔4200米,连接壤塘县上杜柯乡和南木达镇,此前两个乡镇之间无路可通 。
上杜柯乡吾克基村牧民扒周说,以前从村里走路到乡镇,来回要2天时间,骑马要一天,卖牛奶、牦牛都相当困难,“把牛赶到集镇上卖,我们没还价余地,否则还得花一天时间赶回来 。”如今,在交通运输部支持下,这条“云端扶贫路”把茫茫大草原连接起来 。扒周现在骑上摩托,只需一小时就能到乡镇,他家一年卖牛奶的收入就能达到1万元 。如果要卖牦牛,一个电话打出去,就有人上门来收购 。
川西高原上,变化无处不在 。阿坝县,一栋栋新教学楼拔地而起 。红原县,收奶站沿公路进入草原深处,方便牧民售卖鲜奶 。松潘县,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
“劲往一处使”啃下“硬骨头”
目前,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已全部摘帽,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这一切,既有扶贫干部全力奋战,也有农牧民自身铆足干劲自力更生 。
赵煜民是交通运输部派往该县的扶贫干部,兼任吾依乡吾依村党支部副书记 。2018年9月,赵煜民到任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 。“这里扶贫要突破走寨入户关、语言沟通关、工作责任关,事非经过不知难 。”赵煜民说,看到群众期待的眼神,自己没理由退缩 。他帮村里组织成立了合作社,贫困户拉甲一家通过合作社,每年卖蘑菇的收入要比以前多5000元,如今拉甲一家已脱贫 。
近年来,阿坝州3.5万名党员干部与19万多户农牧民开展结对帮扶,600多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
在若尔盖县降扎乡格吉村,来自县纪委监委的俄尖泽仁从2015年8月开始,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他到村后,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结合自然环境优势,还发展旅游产业 。
几年下来,格吉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俄尖泽仁也从刚到村时的不被认可,变成了村民的“知心人” 。
“脱贫攻坚,就要有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斗争精神 。”俄尖泽仁说,干部群众“劲往一处使”,才能攻克贫困堡垒 。
在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几年前阿青的丈夫生病,女儿又在上大学,她家因病因学成了贫困户 。
阿青在接受帮扶的同时,自己也拼命努力,把资助她的7箱蜜蜂发展到16箱 。她还综合利用邻居家土地,种植了40亩花椒树 。“几年后,收入应该很不错 。”阿青乐呵呵地说 。
在阿坝州,有的农牧民通过学习非遗技艺过上新生活,有的成为种植能手,有的通过互联网营销而改变命运……
“后头的日子会更好”


推荐阅读